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往台灣後,就以大台北地區,作爲行政以及各項資源匯聚的台灣首都圈。長期下來,城鄉差距陸續發生,不僅造成許多資源不均的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也多次提及「遷都」議題。
在世界政治史上,首都遷都幾乎都發生在戰亂後,但也有許多國家在建立新都後清楚傳達社會嶄新的氛圍,正反兩方意見各有所持,也各有各的優缺點。
城鄉差距
城鄉差距是台灣目前很重要的問題之一。台北也是政治、經濟、商業、教育、媒體中心,GDP比重占全台灣的七成以上。由於求學與工作機會不比台北,其他城市的年輕人口,始終有著往台北發展的趨向。
資源過度集中
由於首都一直以來都是設定在台北地區,所以各項建設、經濟發展都是以台北中心為考量去發展,包括中央政府以及五院都設在北部,造成經濟以及政治發展皆著重北部。
遷都消耗甚鉅
當然也有許多反對遷都的聲音。遷都對國家來說無疑是件大事,不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金錢去規劃設計、興建新都市,事前也必須籌備新都藍圖以及土地徵收等事宜,這都讓人認為會對政府造成巨大的負擔。
全球天氣遽變影響
在全球暖化日漸嚴重的氛圍下,也有專家學者指出,若是全球海平面上升,台灣第一個遭殃的就會是低窪的台北盆地。如何不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遷都確實是選項之一。
台灣無法正名
打造新首都除了可以減緩過度的城鄉差距和資源分配問題之外,遷都確實將會影響國際看法,是否能與「國際正名」與「前進聯合國」議題連動,需要更嚴謹的政策考量。
(首圖轉自賴清德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