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士忌的酒精濃度關係著蒸餾這件事。《威士忌學》一書裡提到「蒸餾是利用熱能將蒸餾液轉變為氣態,經冷凝之後再由氣態回復到液態」,透過此步驟將發酵後原汁成為酒液,但此時的結果還不能稱為是威士忌,而是以“New Make(新酒)“來表達這酒精濃度高達70%的液體。接著,New Make在兌水稀釋至約63.5%左右,才能放入木桶裡陳釀,經時間轉化後成為我們熟悉的威士忌。
威士忌最終的酒精濃度,除了一句酒廠為傳達出獨特風味所設定之外,其實與法規也大有關係。
常見的蘇格蘭威士忌,在1988年規範的法案裡,明確表明酒精濃度不得低於40%才合法,而美國也在1989年由原有50%改為只要40%以上的親切範圍。在台灣也承襲以上區域法規,於菸酒管理法裡制定其酒精成分不低於百分之四十之蒸餾酒為威士忌。那麼,近期現身台灣市場、酒精濃度37%的千壽威士忌還能稱為威士忌嗎?
來自日本靜岡縣的千壽酒造,受到了三得利影響而開始製造威士忌。釀酒師鈴木繁希進口了蘇格蘭原料搭配美國波本桶陳釀,並以當地天龍川等河域的天然井水勾兌,刻意將酒精濃度降至37%的千壽威士忌,為的是體現日本威士忌「水割り(兌水)」的輕盈喝法,即便純飲也能輕鬆入口,而想要呈現的焦糖、榛果等飽滿香氣自然也不打折扣。但是在台灣法規上,千壽威士忌不能以威士忌進口,而是存在於其他蒸餾酒類別。
任職於酒商,為台灣單一麥芽品飲研究社前理事、東吳大學推廣部威士忌品飲課程的李宏仁說到,日本威士忌法規與國際其他國家較有差異,分有三種等級:酒精濃度43%以上為特級威士忌,40%~43%為一級,而37%~40%則為二級,因此千壽威士忌雖然在台灣法規不能稱為威士忌,但在日本無庸置疑的是威士忌無誤。從製程、口感、風味而言,確實也是討人喜愛的日本威士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