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遠、看近都不清楚,出現視力模糊、視覺對比敏感度下降等「霧茫茫」的狀況,小心可能是白內障上身。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過度用眼容易使近視度數飆升,成為高度近視,甚至出現早發性白內障。有患者年僅50多歲就必需面臨植換人工水晶體的白內障手術。但是,臨床卻發現有一些患者術後不久,水晶體就產生香檳液泡、鈣化或纖維化等不良反應,進而影響視力,不但走路膽顫心驚,影響正常生活,甚至容易發生跌倒意外。
不只老化會造成白內障!眼睛未防曬、有下述疾病都要小心
根據健保署統計,國內的白內障手術逐年增加,年逾22萬件,且每個人隨著年齡增加,眼中水晶體中的蛋白質會有陸續熟化現象,造成晶體混濁、霧化,即為俗稱的白內障。此外,患有糖尿病、高度近視、使用類固醇者也是好發族群,不能輕忽!
像是爬山、散步等白天戶外活動,若沒有做好眼睛防曬,水晶體以及黃斑部或視網膜等眼底構造,都會受到紫外線的傷害。一旦水晶體愈來愈混濁且變厚,容易讓眼睛前房的空間變狹窄,造成前房液體排出較差、眼壓上升,嚴重還會引發青光眼。
人工水晶體分為:單焦點、多焦點、長焦段
治療白內障以手術為主,利用手術植入人工水晶體來取代原有混濁的水晶體。人工水晶體依聚焦方式分三種,單焦點、多焦點及長焦段。單焦點通常聚焦於遠方(看3公尺以外清楚)、多焦點則聚焦兩個距離,近距離(約45公分內)及遠距離,至於長焦段則提供遠、中距離長範圍的連續視力。目前健保補助的是單焦點球面人工水晶體,但無法矯正散光和老花問題,因此對於用眼距離有中近需求的患者,可選擇自費的多焦點或長焦段人工水晶體。
【一次搞懂三種人工水晶體的特色】
一.單焦點水晶體:所有光線聚焦在單一焦點,只有在特定距離例如看遠方,會非常清楚。
二.多焦點水晶體:讓光線聚焦在不同焦點上(分光),例如遠跟近,因此看遠看近都可以,優點是看近比較不用老花眼鏡,缺點是整體視覺品質沒有那麼清晰;且物體如果在焦點範圍外,看起來也會比較模糊,需要適應。另外,分光比較容易造成夜間光學干擾,例如:光暈、眩光、星芒等現象,影響夜間視力。
三.長焦段水晶體:讓光線不只聚焦於單一焦點上,並拉長焦點範圍,所以視覺品質接近單焦點水晶體,且因焦點延伸,讓本來只有一個點清楚,變成一段距離都看得很清楚,提供連續清晰的遠、中距離視力,是較接近人眼視覺品質的選擇。例如:開車看遠方及車況動態、看儀錶板與行車導航等皆比較清楚。但是看近距離或手機,有些人可能需要輕度老花眼鏡輔助。
裝上人工水晶體就高枕無憂了?醫師:需要時間適應
難道開完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之後,一切就完美無瑕、高枕無憂了嗎?張聰麒醫師表示,選擇人工水晶體必需根據患者的生活型態、用眼需求來評估。患者們可能容易忽略,裝上人工水晶體其實也需要適應時間。
張醫師巧妙比喻說,每個人天生神經適應性不同,有些人可以快速適應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就好比有些人很快上手手排車,但是有些人卻在術後遲遲無法習慣,就像是有些人最適合開自排車一樣。當我們的眼睛難以適應人工水晶體,在不同焦點轉換上出現困難,就有可能出現視覺「錯位」,增加跌倒、發生意外的風險。
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符合天然焦段,容易適應、視力夠清晰
根據臨床經驗,單焦點跟長焦段人工水晶體所需的術後適應時間較短,多焦點所需的術後適應時間較長。這是因為多焦點是跳躍性聚焦,近距離跟遠距離都看得很清楚,但是兩個焦點之間則是模糊視力,眼睛在轉換聚焦時,會感到「卡卡」的感覺。至於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則是符合接近人眼的天然焦段,比較容易適應,且視力清晰、視覺品質更是媲美單焦點。
張聰麒醫師分享,門診曾經收治1名患者兩眼都患有白內障,左眼先接受多焦點人工水晶體植入,但是術後嚴重適應不良,手術後還是覺得看不清楚,因此幾乎每天到眼科報到,向醫生抱怨並要求更換人工水晶體。後來醫生讓患者在右眼植入長焦段人工水晶體,術後右眼適應快速,連帶讓左眼也突然能夠適應原先的人工水晶體,患者才擁有正常的術後視力品質。如患者有輕微視網膜病變、初期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或青光眼,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適合植入多焦點或長焦段人工水晶體,維護患者所需視力、兼顧生活品質。
如果患者需要高視力品質,且又有看近需求時,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以留度數提升看近能力或搭配多焦點人工水晶體,加強近距離視力。
【眼科醫師小叮嚀】:
張聰麒醫師最後提醒,白內障手術後仍然要注意眼睛保養,除了遵照醫囑按時點藥、減少使用3C產品的時間,用眼30分鐘就休息10分鐘;還有外出時做好防曬,包括配戴太陽眼鏡,以及維持飲食均衡,多吃蔬果增加抗氧化力,適度補充維生素C、維生素E和葉黃素等營養補充品與食物等,都是保護眼睛的良方。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