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好命是講出來的!賴佩霞:好好說話、不抱怨,人生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變好

50+好好

更新於 2020年05月14日11:04 • 發布於 2020年05月18日01:00

採訪/王美珍、蘇惠昭 文/蘇惠昭 攝影/日日寫真 場地協力/大院子

編按: 一個人怎麼說話,往往反映了他的心思。好好說話,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是說話之前,了解自己這麼說的原因嗎?而說出口的話,而否達到想要溝通的目的呢?沉浸心理學領域多年的作家賴佩霞觀察到,台灣人普遍少於覺察自己的感受與需要,等於把生活的主導權拱手讓出,抱怨也就應運而生了……

賴佩霞像一道光閃進咖啡廳。

她早睡早起,平常4點半起床,但採訪這天2點多就醒來,窩在家裡最喜歡的空間,放鳥叫蟲鳴的音樂,開始一天的工作,主要是修改博士論文。她在廣州暨南大學攻讀國際關係博士,博論寫的是「台灣人的美國觀」,做為台美混血的她說:「我就是台美的產物啊」。這幾年,這變成最大的壓力源,焦慮時就跑去洗澡,有時候一天可以洗5次。

有一天她突然問女兒,「我有抱怨過嗎?」

「沒有,妳只是在釋放妳的壓力。」女兒說。

仔細一想,賴佩霞100分確定,多年以來,就算再辛苦,「所有的事都是我自己選擇的,我甘之如飴,沒抱怨過。」

甫出版的《我想跟你好好說話》算是博論的副產品,就在她博論寫到一度想放棄,鑽進Youtube漫遊時,遇到了盧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溝通」理論,「我看到了國際關係和我所學的心理學兩者之間的連結,就是那一刻,決定把論文寫完。」

結果她不但寫出論文,還把「非暴力溝通」的SOP——觀察、感受、需要、請求,注入於生活日常,從自己,最親近的丈夫、女兒到她的靜心課堂學員,就近取譬,提煉出一個個真實的故事,從而調配出「好好說話」藥方以造福眾生。

命運是嘴巴說出來的  女人可以不當阿信

思維創造語言,語言創造命運,命運是由嘴巴說出來的,2010年賴佩霞翻譯的《失落的幸福經典》便是在講這個概念,但「非暴力溝通」更讓她見識到說話的力量,「好好說話」展現的驚人效果。

只可惜「好好說話」知易行難,沒有人天縱英明,都需要漫長的嘗試錯誤與學習。賴佩霞甚至發現,50後的族群裡頭,「竟然還有那麼多的阿信?」

阿信代表30年代苦命但堅苦卓絕的女人,即便該電視劇年代已遠,但台灣人依然崇拜阿信,即便是擁有一切的現代貴婦,「也硬要把自己往阿信推,從阿信中找到自己的價值」,21世紀的阿信抱怨成癮,用委屈填滿自我,把希望寄託在別人,逢人哭訴我命好苦,我所託非人,不向內看自己所擁有,毫無感恩之心。

整理過往  今後把「美好人生」當第一志願

其實賴佩霞也可以活成一個阿信。

20歲那年她終於見到在美國的爸爸,之前她是一個被遺棄、活在陰影中的孩子,與性格執拗、知識程度不高的母親相倚為命,16歲踏入演藝圈,母親以擔心與掌控表達愛,也形塑了賴佩霞的早期性格。

後來她結婚,無意識地渴望尋找一個替代的父親,卻在有了2個女兒後,因發現丈夫外遇而離婚,家庭崩解,眼淚流一條河,「那是我生命的轉折,離婚前的人生我可以預料,外遇從來沒有出現在我的想像中,所以離婚後的我,就像被拋到軌道之外……」

所幸賴佩霞曾經為了入監陪伴受刑人,必須與服務對象對話而積極涉獵心理學,這反過來幫助她走上追尋與自我探索之路,這條路又深又遠,以無盡的眼淚、無畏疼痛的勇氣和階段性的覺醒鋪成,一直到8年前,47歲,當傷痛都已成往事,她以《回家》一書回顧缺了一角的原生家庭與第一段婚姻,抵達一種整理、理解然後釋放後的和平、美好境地,此後她感動和感恩,以「我值得擁有最美好的人生」作為邁向未來的第一志願

了解自己、懂得表達  並尊重別人說「不」的自由

「呵呵,我對阿信一點都不仰慕。」我們的阿霞說。

許多年前,當阿霞遇到Bob(謝志鴻),故事是這樣的。

她先問了我們一個問題:有2個人,一個讓妳認為他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個是他讓妳覺得妳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妳選哪一個?

大部分人選1,但賴佩霞不是大部分人。

Bob是電機博士,創業家,賴佩霞眼中的天才,學識學養俱佳,但這並不是賴佩霞愛上他的原因,決定與Bob在一起,是因為他欣賞她,覺得賴佩霞這個女人簡直棒呆了,閃閃發亮,在那樣的成長環境,一路坎坷身心受創,還能玩出一朵花來,「如果我只選擇他的聰明,沒有他對我的仰慕,我就永遠是那個不足的人。」

「我阿霞就是阿信的對照組啦!」她大笑說。

這個故事告訴人,不是遇到真命天子才改變,而是改變了,才遇到真命天子,那個改變的關鍵,就是自我的整理和釐清,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想要什麼,然後很清楚地表達,提出請求,但對方也有說「不」的自由。

換句話說,就是要長成一個負責任的大人

告訴別人「不要」做什麼  不會為我們帶來幸福

在身心靈的架構安上「非暴力溝通」的翅膀後,賴佩霞回頭檢查,發現一路走來她也處處「犯規」,譬如這一句經常對家人說的「我什麼都不要,只要你開心」,以為是愛和關心,「卻是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她也學會不對孩子說「不要」,因為盧森堡博士說過,告訴別人「不要」做什麼,並不會為我們帶來幸福。

賴佩霞的觀察,真正的問題在於太多人根本不去釐清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或者以為別人會知道他們要什麼,又或者缺乏表達的語彙,只能交出主導權,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夫妻、親子和朋友的「不美好」多來自於錯誤的溝通方式,這些都需要反省與學習,也不能越過底線。

丈夫也一樣,剛開始賴佩霞告訴他「How I feel」,袒露內心的狀態時,接到的反應不是糾正就是勸告,「男人的訓練不是傾聽,一定要給意見」,但這真的不是好辦法,「他不知道我要的只是全然的接納,不批評不嘲諷不詆毀」。

當對方說「隨便」、「沒事」、「從來不」,也必須進一步核對,「隨便裡其實都隱藏著意見,沒事就是有事」。

Bob很受教,慢慢被訓練起來後,已經培養出「再日常再微小,聽起來很小裡小氣卻又會不爽的事,都可以不怕被嫌棄的對妻子說」的溝通模式,反正說完後2人笑成一團,什麼事也沒有,「不覺得有一個人,在你面前,他什麼都可以講,這是多麼棒的事嗎?」

釐清自己的需要  是一種減輕他人負擔的慈悲

存在的本質,每一個時刻都有不同的需要,分享的需要,溫暖的需要,休息的需要,感動的需要,被鼓勵的需要……,「整理自己、釐清自己的需要是一種減輕對方負擔的慈悲,假以時日也可以藉此理解別人的需要。」

Bob需要贏,不肯認錯,賴佩霞需要和諧,「如果認錯可以給我美好的人生,我就認錯」,雙方都滿足了需要,「而我也達到目的,沒有委屈自己,縮小自己,因為我知道我要什麼。」

賴佩霞掛保證,學習溝通永遠不會太遲,「當你看到效果,就會有信心,當你有了信心,對方就會被你引導」,特別是50世代,這是一個門檻,時間空出來了,必須重新面對和伴侶,以及和世界的關係,「如果這個人是我要和他走後半輩子的人,我們沒有想過要分開,那麼就要從改變自己開始,好好學習說話,經營想要的生活。」

訪談最後,她打手機問了Bob中午要吃什麼後,痴痴笑著說起前一晚的事。Bob起床上廁所,重新躺回床上,他不知道妻子也醒了,輕輕碰她一下,然後賴佩霞就一整個撲上去,2人嘰嘰呱呱笑個不停,笑完繼續睡,手牽手,腳疊腳。

人與人之間到底可以親密到怎樣的程度,賴佩霞終於有了答案。

推薦閱讀:賴佩霞著,《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早安財經出版

※50後你有哪些夢想?一起來完成50件想做的事!
歡迎加入50x50夢想計畫https://goo.gl/E1eQ5U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未央
    很棒的觀念,非常認同! 例如 ~ 當我感冒時,我會感謝老天~ 還好只是感冒。 當我吃幾十塊的便當時 ,仍然感謝老天 ~ 謝謝祢讓我有飯吃 。 知足就是幸福。
    2020年05月24日23:1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