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童子賢談核電慘遭炎上…環盟轟他最大問題非擁核「而是引用假數據」:好比謠言中心!

放言Fount Media

更新於 07月08日13:00 • 發布於 07月08日08:51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近日的挺核言論引起黨內、環保團體非議,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日前召開記者會,抨擊童子賢最大的問題並非擁核,而是引用假數據「好比謠言中心」。環盟更條列童子賢各項言論並一一打臉,譬如認為台灣地狹人稠難以發展綠能,但正是地狹人稠,才完全不應有核電。

環盟指童子賢最大問題是「引用假數據」:誤導國人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吳明全表示,童子賢言論最大的問題不是擁核立場,而是其引用的數據都是假數據,「好比謠言中心、誤導國人!」

吳明全舉例,童認為台灣應當學習瑞士的發電配比,50%核電、42%水力及少量的其他能源。但根據2023年數據,瑞士的水力發電已經超過一半,而且瑞士5個核電廠、其中2個尚未到達除役年限就停止運轉,所以瑞士核電實際上是佔33%。

吳明全再指,童又說全球綠電達不到高佔比,這跟事實完全相反,Ember智庫發布「全球電力評論」(Global ElectricityReview)報告指出,再生能源占全球電力來源比重由2022年的29.4%增至2023年的30.3%。

他指出,30.3%是全球平均、不是只針對先進國家,對比台灣的綠電才2成,落後了全球平均。再根據2023年數據,核三廠一年發電量佔全台 5.7%,若根據童子賢認為核電佔比要30%,代表最少要5.3個核三廠2個機組,將台灣的核一到核四全起用都還不夠。

針對童子賢說再生能源說離岸風電的容量因素只有30%,吳明全也提出異議,30%指的是陸域風電,以台灣離岸風場資訊,它們的容量因素接近45%,童子賢卻將風電跟芬蘭OL3核電廠比較,OL3核電廠因製造時長久、成本高,運作產生許多問題,在核電業是很差的案例。

童子賢稱核電救AI?環盟:核電非RE100

童子賢還不斷說明核電是為了救AI,吳明全解釋,台積電在2020年加入RE100,鴻海在今年2024加入RE100,RE100「明文規定核電非RE100」,產業使用的是再生能源不可能使用核電。

另外,童子賢還認為明潭發電廠的抽蓄水力白天抽水、晚上放水是「腦袋壞掉」,吳明全說,童不知道抽蓄水力對於目前夜間斥尖峰是多麼重要的機構嗎?抽蓄水力將白天大量的太陽能,轉為晚上使用。

對於童子賢說「因為台灣地狹人稠難以發展綠源」,吳明全強烈回擊「台灣就是因為地狹人稠完全不應該有核電!」

吳明全提及,國際期刊《自然》雜誌(Nature)曾發表,世界第一危險在巴基斯坦,因核電廠附近人口超過800萬人,台灣在核一、二附近人口加總超過500萬,列入第二、三危險。

環盟:核能在台灣連過渡性能源都稱不上

歐盟則因為烏俄戰爭,所以將核能做為過度性使用的能源,並且還設條件限制,第一核廢料能夠處理,第二核、核安必須依據最新標準通過。吳明全說,這叫做永續分類法規,台灣的情況不可能合格,所以核能在台灣連過度性能源都稱不上。

環盟會長葉國樑則說,環盟自創立至今37餘年,目標始終如一,為終結核電對台灣的汙染及危害,他引用謝志誠教授所述:「明知『地底有斷層』、『地表有核廢』卻執意老舊核電廠延役,無良立委不顧國人身家風險,繼續增產核廢債留子孫!」

葉國樑最後說,地狹人稠的台灣經不起一次的核災發生,全力發展綠能和節能,才是邁向能源安全、能源自主及淨零碳排應走的道路。

圖片來源:讀者提供、環盟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4

  • 鳴鶴唳飛天,鵬程越萬里
    個人非常認同童的說法,台灣如果還是這種意識型態治國而枉論其他先進國家的核能政策,經濟國防空污大概撐不久了。只是他還能在1450綠蛙的攻擊下活著嗎?
    07月08日10:51
  • Eddie
    賴皮找你只是當個遮羞布,你還誤認你能說得上話。他們都把自己催眠成什麼樣子了。中學生都能看得出來
    07月09日02:17
  • 湯士偉
    當然希望未來既能無核廢料問題,電力供應又能持續穩定、電費也不會因此高漲,結果? 白癡都知道,當初全民通過以核養綠公投,就是希望給台灣一個緩衝期;但民進黨政府蓄意不執行,期間浪費公帑至少幾千億時,那時你們人在哪? 🇹🇼🇹🇼🇹🇼🇹🇼🇹🇼🇹🇼
    07月10日11:41
  • 明~政~
    延役核三我個人的看法是支持的。但是要列出核廢料的處理方式以及預計延役的年限內,儘速完成其他替代品補足方案。且要陸續使燒煤炭火力電廠減量,採綠能發電。
    07月09日08:2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