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左為淡江大學工程法律中心范素玲主任。圖片提供:范素玲。 平衡職場和家庭 建立企業制度尊重角色需求
論及促進女力,淡江大學工程法律中心范素玲主任指出:「制度最為關鍵!」期待能藉由國家領頭設立相關制度與政策、帶給企業誘因,進而使得企業願意調整制度、著重不同角色的需求並尊重個別差異。舉例來說,在業界拚搏之際,也可能面臨幼子需教育和陪伴、以及長輩的照護關懷,若能從制度上有所改變,業界不再以辦公室打卡、學界不再強調在校時數,全體跳脫現有以員工在辦公室時間為衡量薪資與價值的思維,制度上提供配合家庭責任照顧者需求下的工作或薪酬模式,使有此需求的員工可以經過討論發展出在有此需求的人生階段以例如遠距或其他彈性方式上班以兼顧工作及生活,如此減輕家庭責任照顧者的負擔、也能免除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發生。 此外,論及制度面的改變,范主任指出,除了女性委員應留有1/3的比例、未來宜力爭主席或召集人能有更多的女性占比,避免意見遭到淹沒,也期待能從業界影響到學界、讓兼顧工作及生活不是問題。未來不僅更能期待女性主管的數量竄升、調整舊有的職場社交模式如應酬等,也能和緩不同身分角色間的轉換與平衡。放眼過去常見留職停薪的做法,然而在撤離職場期間,難免擔心是不是會脫軌、能否順利回歸崗位,對於員工都是相當高風險的選擇。若能從制度做起,相信能建立對不同身分都更為友善的職場環境。 走出同溫層才能真正帶動平權
「在女力議題中談論過無數個人問題,其實最可怕的實屬同溫層發展。」范教授直言,「女性彼此之間互助固然重要,但努力的方向宜走出封閉的圈圈、帶動其他性別的參與。」也在看過諸多實例後,發覺多數女性在彼此之間少有相互拉拔的良性關係、更多的是競爭,而原因不外乎「欲競爭的位子太少」。唯有勇於走出同溫層,方能降低比較的敵對關係、亦加速實踐平權。 多數人仍停留在個人面的探討,但在這當中,實則參雜了許多屬於人格特質和機運等因素。比如平時女性在和他人做比較時,對象可能仍多和其他女性做比較。未來在女性人才庫的培養上,若能在「沒有性別觀念」的印象下成長、屏蔽「只和女性競爭」的既定印象,更有機會在發展上,超脫性別在潛意識中帶來的束縛,無論是競爭比較或是追求成功上的途中,能超脫性別二元論─而是討論任一性別。 鞭辟入裡的習俗觀察 從「宗教」觀點著手
范主任也猶如一位女力的社會觀察家,分享自己獨到且有意思的觀點─直指男女的不平等,其中一部分可回溯到「祖先祭祀」。在過去習俗上,兒子才是主要祭拜祖先牌位的人,在傳統習俗中甚至有項說法:「自家的祖先要由同姓的子孫行祭祀」造成子孫可能需改為複姓或從母姓。若時代能持續轉變,連同是否為同姓的內外孫稱呼、重男輕女等問題,也相對會再少一些。從宗教切入相對是較為特別的角度,然而范主任也表示,想要更為有效地推動女力、宗教有機會在其中扮演至關重要的助力。 成功的定義:「是你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感到驕傲。」
每當提及「女力」所生成的連結,其中一項,常多意指在社經地位上、足夠符合社會定義的「成功女性」。無論是在特定領域中擁有傲人成就、名留青史,抑或是在企業中擔綱要職。而這些之於范主任來說,實則宛若浮雲。「其實無關性別,」范主任分享道「我認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在於對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握有自主權、滿不滿意?且為自己感到驕傲?」能夠「離經叛道」地不活在別人的標準裡面,勇敢過自己的人生──比如很多女性被不公平對待卻不敢抗爭,不快樂其實某個角度而言是自己的選擇。在讓夢想和努力等高的同時,若遠大夢想伴隨的是痛苦和不快樂,無非是將努力拉高或降低夢想,「如果優秀帶給你的不是快樂,那何必選擇優秀。」 不再專為女性 而是爭取所有性別共好
論及女力發展上最大的障礙,仍源自社會將女性視為家庭責任照顧者。在職場上任何性別,想要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幾乎勢必和放棄家庭畫上等號。倘若未來職場能打造友善環境、提供勞動者一項模式─在不犧牲家庭的前提下,能有良好的職涯發展,就不是「為了女性」而是「為所有性別」爭取共好。期待在不遠的將來,個體需求都能被重視並突破玻璃天花板、真正走向平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