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9月繪本大師》來自童年的凝望:超前時代的圖畫書藝術家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

Openbook閱讀誌

更新於 09月22日08:04 • 發布於 09月22日01:00 • 莊世瑩

2017年6月14日凌晨,在倫敦北肯辛頓區(Kensington),一棟24層樓高的集合住宅在暗夜中烈火狂燒。濃煙直竄天際,整座塔樓幾乎被火災摧毀,最終奪走了72條人命,還有上百名的傷者。他們大多是租住在這個廉價社區內的窮人和工人階級,以及來自其他國家的少數族群。

時隔7年後,「格蘭菲塔火災」的調查報告終於在今年9月初公布,真相是:若非一連串錯誤的救災行動和老舊的防火設備,罹難者的死亡本來是可以避免的。而罪魁禍首則是參與大樓維修的不肖業者,他們宣稱外牆包材防火,但實際上並不安全。

格蘭菲塔火災(圖片來源:wiki)
格蘭菲塔火災(圖片來源:wiki)

從1950到70年代末急劇增加的「塔樓」(Tower Block),是二戰之後在英國興起的建築熱潮。除了標記戰後的進步和復興,更被視為快速解決的方案,可以用更低的建造成本,來開發城市的邊陲,容納更多的住民。

然而由於求快而粗製濫造,塔樓很快就變成了「空中貧民窟」,衍生出諸多的社會問題。這樣的環境對孩子不只不安全,由於建築設計的錯誤,更隔絕了孩子與自然親近的機會。

英國人一向自豪的鄉村景致,本身就是由社會過程塑造的。在許多兒童文學經典裡,常展現鄉村豐沛的生命能量,其中1909年出版的《祕密花園》可謂代表作。它展現20世紀初的思潮,同時也呈現出:鄉村經常是由英國白人、中上階級居住和控制的空間。到了1960至80年代,當童書開始更頻繁的描繪英國的多種族觀點時,故事背景卻幾乎都以城市為主要場景,而不在鄉村。

贏得1967年凱特.格林威獎章的查爾斯.奇賓(Charles Keeping),在他的獲獎作品《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中,描繪兩個住在天堂街的孩子。白人女孩Charlotte的家因為修建道路被拆了,全家搬進高聳的塔樓。留在貧民窟的黑人小孩Charley,則辛苦存錢買了一隻金絲雀,透過金絲雀引路,被迫分離的兩個孩子才得以重續友誼。

表面上Charlotte似乎擺脫了貧民窟,往上層流動,但實際上她變成了被拘禁在塔樓裡的長髪公主,與自然隔離,必須靠留在貧民窟的Charley帶著金絲雀為她引進生機。

《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內頁(圖片來源:<a href=

abebooks)" /> 《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內頁(圖片來源:abebooks

《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內頁(圖片來源:<a href=

abebooks)" /> 《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內頁(圖片來源:abebooks

奇賓以絢麗的色彩創造了一座閃閃發光的金色塔樓,矗立在黑暗的貧民窟之上,寓示著階級的流動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歷經時空更迭,這則城市重建的現代童話,是《祕密花園》變形後的都會版本。來自倫敦底層社會的奇賓,看見了孩子對自然的渴望。他用自身的生命經歷,站在過去和未來的銜接點,重新審視這個城市的變化和童年的消逝。

查爾斯.奇賓於1924年9月22日在倫敦泰唔士河南岸維多利亞時代風格的連排屋中出生。那裡非常接近老Lambeth Walk市場,聚集了各種工坊、雜貨舖和小酒館,是工人階級聚居的地區。

奇賓的祖父母是在街頭賣菜的小攤販,在他出生前即已在濟貧院過世。孤身一人的父親和母親結婚後,搬進了岳丈的房子。那個只有4個房間的屋子,除了外公、外婆和12個舅舅、阿姨,還住著奇賓的父母和姊姊。雖然空間窄小侷促,但他們是一個三代和樂同居的大家庭。

奇賓的外公Adelaide Trodd從15歲到50歲長年在海上航行,曾經駕駛帆船和搭著商船去過世界各地。外公常為小奇賓講述航海的知識和旅程中的奇聞軼事,因此在奇賓日後的創作中,總是以細膩的知性和滿懷的熱情,來描繪「航海」的主題。不只外公擅長講故事,外婆和舅舅、阿姨們也各個都是說故事的高手。這個樂於分享故事的家庭,是奇賓述說人生故事的原點。

在奇賓的記憶中,從5歲第一次拿起鉛筆,他就知道畫畫是他最熱愛的事情,總是安安靜靜的畫個不停。他的父親除了是個職業拳擊手,當時也在《星報》(Star Newspaper)做派報工作,經常會帶回印壞的報紙和剩餘的報攤標語牌回家。姊弟倆喜歡在廢棄的紙上聯手創作,姊姊Grace寫故事、奇賓配插畫。雖然這是個藍領家庭,但卻鼓勵孩子擁有藝術喜好,因此奇賓說自己處於「舒適的工人階級」。

比起彩色,奇賓從小更喜歡使用鋼筆和墨水作畫(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比起彩色,奇賓從小更喜歡使用鋼筆和墨水作畫(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他在學校的課業表現不佳,加上老師強制左撇子的他要使用右手,更讓他對上學視為畏途。由於居住的環境混雜,父親平時不准許他在街上亂跑,童年時期的奇賓,就像他創作的《窗外》中的小男孩雅各,經常獨自一個人從靠馬路的窗邊望向外面的街景。窗外那條街,就是他全部的世界。

這扇窗彷彿決定了這個未來藝術家的命運,他好像坐在劇院包廂的特別座,用獨特的視角,靜默的窺看窗外市井小民周而復始的日常,也好像高高在上的造物者,俯瞰眾生的愛怨嗔癡,生老病死在眼前一幕幕上演。這些鐫刻在他童年的心象,成為他心靈的底色,他用畫筆記下眼睛所見的有限世界。

男孩雅各透過窗戶觀察世界(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男孩雅各透過窗戶觀察世界(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即使當時的倫敦已經擁有機械動力的交通設施,但在這個貧窮落後的地區,各種手工業、小商鋪和殯葬業等,都需要大量的工作馬來幫助勞務。奇賓時常透過圍牆的小洞,觀看家對面的裝瓶廠,工作馬匹戴著鈴鐺、配合著達達的馬蹄進進出出,這個節奏不時在奇賓耳畔縈繞。他曾被帶到馬廄騎上高大的馬背,他既興奮又驚恐,而馬毛的溫暖又帶給他一種奇異的安全感。

「馬」是奇賓創作的重要主題,畢生創作過18本關於馬的圖畫書。他善用繪畫技法,將愛馬的心情和對馬的理解表現得淋漓盡致。1966年他首次創作的全彩圖畫書《Black Dolly》和《Sean and the Carthorse》,都講述受虐待的勞作馬匹的故事。1973年的《Richard》,描繪警馬一天的生活。情節雖然簡單,但他混合水性和油性材料產生出砂狀質感,並展現出運用景深和空間的錯覺來平衡圖形結構的能力。

《Black Dolly》內頁(<a href=

圖片來源)" /> 《Black Dolly》內頁(圖片來源

《Black Dolly》內頁(<a href=

圖片來源)" /> 《Black Dolly》內頁(圖片來源

《Black Dolly》內頁(<a href=

圖片來源)" /> 《Black Dolly》內頁(圖片來源

繪畫一直是奇賓生活的重心,對他而言比吃飯還重要。但是10歲那一年,外公和父親相繼去世,停靈在家中時,他必須俯身去親吻他們,這給他纖細敏感的心靈烙下了深沉的陰影。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經濟情況受到很大的打擊,他勉強上學讀到14歲,就不得不輟學開始工作了。

兩位阿姨湊了錢讓奇賓上藝術函授課程,他同時在圖書出版公司William Clowes & Sons當學徒。在印刷廠工作,至少對嚮往成為藝術家的奇賓來說,是一條通往藝術的道路。每當他奉派去畫家處取回圖稿時,就更堅定自己的心志,將來不要當印刷工或裝訂工,而要成為真正的畫家。

二戰爆發後,奇賓進入生產軍火的Durrants工程公司就職,後來有一段時間改到瓦斯公司工作。18歲他應召入伍,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在護衛艦上擔任無線電操作員。繁重的任務和船艙狹窄的空間,讓他在4年的軍旅生活中,完全沒有機會拿起畫筆。

D-Day(諾曼地登陸)戰役開展時,奇賓正在艦上執行勤務,沒想到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意外,雖然他幸運的存活下來,左眼上方卻遭受重創。受傷當下恐怖扭曲的面容,讓他覺得自己就好像雪萊筆下畸形的《科學怪人》。這個慘烈的傷痛成為他永難抹滅的夢靨,他日後的畫風受此影響,經常籠罩在陰鬱詭譎的氛圍中。

(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1946年,奇賓帶著嚴重的憂鬱症退伍,他覺得自己因頭部受傷,使得外在和內在都變得邪惡,因此而入住精神療養院6個月做深度治療。之後他希望能進入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就讀藝術科系,可是因為他太早輟學,沒有正式的學歷資格,申請多次都遭到拒絕。

他只好白天先擔任瓦斯抄表員,騎著腳踏車到處走動,肩上揹著一大袋零錢,在北肯辛頓地區挨家挨戶收費。經歷過「閃電戰」攻擊的北肯辛頓區一片破敗,居民過著困苦的生活,就像狄更斯書中所描寫的貧民窟。

不忘初心的奇賓,利用晚上選讀夜校藝術課程,最後在為他治療的心理醫師William W. Sargant幫助下,終於獲得助學金,於1949年成為Regent Street Polytechnic的全職生。

(圖片來源:wiki)
(圖片來源:wiki)

學校裡最吸引他的是:可以毫不受限制的使用平版印刷設備,以及幾乎每天都有真人模特兒讓學生素描。他如飢似渴的吸收一切,只花了6個月,就通過別人要兩年才能達成的中級考試。雖然沒有人能特別教他插畫,但Stuart Tresilan、Nigel Lambourne和Henry Trivick三位老師,已經注意到奇賓驚人的才華。

Henry Trivick老師曾記述奇賓學習的狀態:經歷過戰爭的奇賓,對這個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有時顯現出過度的熱情和傲慢。但他對於繪畫是全心投入,不但能夠充分運用神奇的畫筆和卓越的方法,更能排除各種困難完成作品,是這所學校少見的傑出插畫家。因為奇賓優異的表現,當他在1952年畢業時,應邀留校擔任兼任講師,負責平版印刷教學。

畢業的同年,奇賓和另一位畫家Renate Meyer結為連理。Meyer是為了躲避納粹而遷移到倫敦的德籍猶太人,倆人的相識起於一次微妙的機緣:為了賺取學費,奇賓有時也會擔任人體模特兒,就在一次人體素描課,奇賓背部肌肉的線條吸引了Meyer的注意,兩個有志於藝術的年輕人很快就墜入愛河。只不過奇賓一度自認為精神不正常,可能有暴力傾向,曾經遲遲不敢向Meyer求婚。

奇賓與Renate Meyer(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奇賓與Renate Meyer(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婚後奇賓為了養家糊口,1950年代初期開始為《Daily Herald》畫連環漫畫,也為《猶太紀事報》、《中東評論》和《Punch》等報刊畫漫畫。他也曾經做過廣告設計和繪製教科書的插圖,第一本接受委託的書是為了促進健康的幽默讀本《Why Die of Heart Disease?》,後來他回顧這段時間,覺得失去的比收穫還多。

在偶然的機會下,奇賓認識了藝術經紀人B. L. Kearley。沒過幾天Kearley就為他介紹了一個小的委託案,還介紹知名的兒童圖畫書編輯喬治(Mabel George)和他認識。這場1956年的會面,讓奇賓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建立了最愉快的關係,他為牛津大學出版社繪製的書籍插圖,比其他出版社都還要多。

雙方合作的第一本書是為知名兒童歷史冒險小說作家Rosemary Sutcliff撰寫的《Silver Branch》繪製插畫。

Sutcliff描寫的都是關於英國的羅馬軍團、圓桌騎士制度、中世紀英格蘭,以及其他關於蘇格蘭、英格蘭和希臘傳奇的故事,而且主角幾乎都是勇於挑戰的男孩子,隨著歷史背景和鄉村地景的變化而成長。喬治對奇賓的插畫非常滿意,後來又繼續交給他Sutcliff的《Warrior Scarlet》、《Knight’s Fee》等書。

其實一開始奇賓對這類歷史小說並沒有興趣,他自覺對那些古早人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畫他們,於是嘗試以不同的方式來面對。他探索了傳統小說格式中插圖與文本的關係,以凸版印刷線蝕刻創作的插圖,採用雙頁跨頁來布局,在翻頁時產生動感和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他著重的並非歷史人物服裝和場景細節的再現,而是將真實隱含在動作和氛圍中。

後來奇賓曾為《咆嘯山莊》、《西線無戰事》、《悲慘世界》等名作繪製插圖,其中由Leon Garfield和Edward Blishen重述的希臘神話《The God Beneath the Sea》獲得了卡內基獎。

雖然奇賓的書籍插圖不斷帶來令人驚嘆的原創性,但他並不滿足於插圖僅作為裝飾或伴奏的處境。尤其當時英國正處在兒童圖畫書的第二個黃金時代,他愈發渴望能一手創作自己的書。

而發掘他的編輯喬治,正是這股新浪潮興起的造浪者。除了奇賓,她還發掘了另一位新銳藝術家布萊恩.懷德史密斯(Brian Wildsmith),還有同時期嶄露頭角的新秀約翰.伯寧罕(John Burningham)、雷蒙.布力格(Raymond Briggs)等人。他們利用印刷術的進步,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在圖畫書中進行探索,拓展出多樣的藝術風格,將圖畫書帶進了一個充滿色彩的新時代。

在喬治的支持下,奇賓從1966年起正式進入他的彩色時代,先後為牛津大學出版社創作了15本全彩圖畫書。除了前述的《Black Dolly》、《Sean and the Carthorse》、《Richard》、《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等,色彩濃烈、圖案具有象徵意涵的《約瑟夫的院子》和《窗外》,是他抽象表現主義階段的顛峰之作。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的節目《Storyline》,曾將這兩本書製作成短片播放。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翻攝自《約瑟夫的院子》內頁

奇賓在他的童書創作裡放進了更為豐富的繪畫技巧,也更加詩意。在他大部分的作品裡,有兩種情緒交替出現:在明顯的兇猛中帶著極大的溫柔,在動作裡蘊含著氣氛,蒼勁的鋼筆墨線交揉著鉛筆的陰影,從紙張背面擴散的棕褐色,和畫面強烈的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所有的這些元素,都在《Wasteground Circus》這本書中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Wasteground Circus》書封及內頁(圖片來源:sotherans)
《Wasteground Circus》書封及內頁(圖片來源:sotherans)

人們常問奇賓:「你在創作童書時,對兒童的考慮有多少?」奇賓誠實的回答:「嗯,不是很多。你不能這樣做,因為你一旦思考誰適合你的書,那麼一開始就會迷失方向。」

或許奇賓的作品是一場鋒利的演出,並不適合所有小孩的口味,但他依然堅持:沒有一個孩子可以完全免於受到事故、恐怖和不可避免的現實影響。

在1980年代,牛津大學出版社鼓勵奇賓為青少年讀者創建了黑白圖畫書的新格式,這個系列首發的是《死亡情劫》(The Highwayman),文本是Alfred Noyes的浪漫詩作。這本書為奇賓贏得了第二個凱特.格林威獎章,並同時獲選這個獎項的十大好書之一。

這個系列還有改編自Kevin Crossley-Holland撰寫的盎格魯-薩克遜史詩《Beowulf》,Leon Garfield的原創故事《魔鬼新娘》(The Wedding Ghost),和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書寫的《夏洛特之女》(Lady of Shalott)。

右圖為《Beowulf》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右圖為《Beowulf》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誠如藝評家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所言:「每當你看到任何形狀時,都要試著去看見其中的線條,這些線條影響著它過去的命運,也將影響著它的未來。」奇賓在這有如四重奏的4本書裡,表現出令人驚嘆的線條,每一個筆觸都充滿了情感的強度。他的線條是開放的,就像是未完成的線索,引導讀者直抵角色內心的恐懼、憤怒、愛欲和死亡。

(圖片來源:instagram@officialkeepinggallery)
(圖片來源:instagram@officialkeepinggallery)

自1978年起,奇賓用10年的時間,為Folio Society繪製「查爾斯.狄更斯全集」的插圖。因為自身親歷過狄更斯筆下的世界,奇賓對底層社會人民的生活有細膩的了解,且對他們懷抱深刻的同情。他特別能抓住狄更斯作品的精神,因此是接下這項艱鉅任務的最佳人選。全集共800張圖,他畫過不知超過多少倍數量的草稿,先是用鉛筆、再用墨水筆定稿的線畫,塑造了狄更斯作品插畫的經典形象。

1988年5月16日,奇賓因腦瘤過世,享壽僅63歲。過世時,畫桌上還擺著他用鉛筆繪製的最後一幅畫作,那是還在進行的《古水手之歌》中幽靈的線畫稿。

那個女人是她所有的船員嗎?
那是死亡嗎?有兩個嗎?
死神是那個女人的伴侶嗎?

若不是死神來召喚,奇賓還有許多故事要說。

這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歷程中不斷大膽的進行媒材和技法的實驗,即使被批評和誤解,他依然勇敢的描繪真實的人性和人生。真相有時是醜陋的,而人們已經習慣膚淺的美感。一生備受爭議的奇賓,篤定的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他走得太快,超前了時代的腳步。

奇賓曾經說:「當你畫出一樣東西時,你便擁有了那樣東西,沒有人可以將它奪走。」離世一年後,他的最後一部著作《天堂島》出版。在這本書裡,奇賓帶著讀者重返他童年生活的地方。那些道路和商店已經因城市變遷而消逝,曾經親密的玩伴也已離散。雖然如今人事全非,但是來自童年的凝望,所有珍貴的記憶都會留存在書中,一如奇賓的作品,跨越時空,永遠啟發和感動未來的讀者。●

《天堂島》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天堂島》內頁(圖片來源:The Keeping Gallery)

閱讀通信 vol.300》防災備戰包裡不能忘記放的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定期贊助

  • 單筆贊助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300

  • 500

  • 1,000

  • 成為Openbook贊助之友

  • 莊世瑩(作家)
    2024-09-22 09:00 繪本大師, 查爾斯.奇賓, Charley, Charlotte and the Golden Canary, 窗外, 約瑟夫的院子, 死亡情劫, 天堂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

  • m
    中國有中共 台灣有綠共 沒有經歷過白色恐怖 綠色恐怖正在發生 反黨政軍一體 反廢死反廢核 反假綠能漲電費全民買單 反國庫通黨庫掏空台灣
    09月29日17:3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