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稅收超徵普發現金1萬?專家:政府稅收成長率比經濟成長率高 凸顯稅制有問題

信傳媒

更新於 02月13日07:50 • 發布於 02月13日07:55 • 李海琪
每到公布超徵數額之時,朝野就會開始吵還稅於民。(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每到公布超徵數額之時,朝野就會開始吵還稅於民。(圖片來源/信傳媒編輯台)

財政部2月初公布去年全年稅收實徵金額,達到3兆7619億元;然而,最受人矚目的,還是超徵金額達到528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同時也是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4年稅收超徵,「稅收大幅超徵」已然成為常態,且恐怕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

不過,如今錢都已經拿了,除了糾結「錢哪裡來」之外,「錢哪裡去」更是當務之急,而每當超徵數額金額較大時,自然就會有「還稅於民」聲音出現。對此,學者採定「有條件贊成」立場,首先是財政部必須先提出稅制改革方案,解決政府稅收成長遠離經濟成長率的問題;第二,則是除去還稅於民部分以外,需「全數」還本,而非如疫後特別預算一樣,巧奪名目、轉頭又花掉。

財政專家提出2先決條件,面對超高齡化:很怕政府亂花錢

國民黨立院黨團近日以拋出「還稅於民2.0」,將全民普發1萬元列為新會期的重大民生法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中常會呼應自己黨團的主張,認為政府超徵的稅收,都是從民眾口袋裡多拿來的錢,希望能夠部分還稅於民,達到全民共享超收稅收的成果。

學者怎麼說?台北商業大學財務學系教授黃耀輝採「有條件贊成」立場,並點出兩個先決條件,第一是財政部必須先提出稅制改革方案;第二,則是除還稅於民部分以外,需「全數」還本,才能夠贊成普發現金。

黃耀輝解釋,去年稅收共有三個部分創新高,除了實徵數、超徵數外,租稅負擔率也創下26年以來新高,政府稅收的成長率竟高於經濟成長率約2倍左右,等於政府超拿了經濟成長果實,稅制顯然出現問題;此外,近年物價高漲,政府稅收也跟著水漲船高,也間接證明「通膨稅」的存在,因此財政部必須先盤點稅制問題,並提出改革方案,使稅收成長率與經濟成長率差不多,才是一勞永逸。

年度預算從編製、審議至執行完成,歷時逾2年,因此會因各種不可控因素超、短徵。但近四年超徵金額頗鉅,與預估稅收差距超過15%,顯然不只是預估上,連預算編製基本框架也出現問題。(製圖/李海琪;資料來源/財政部)
年度預算從編製、審議至執行完成,歷時逾2年,因此會因各種不可控因素超、短徵。但近四年超徵金額頗鉅,與預估稅收差距超過15%,顯然不只是預估上,連預算編製基本框架也出現問題。(製圖/李海琪;資料來源/財政部)

再來,黃耀輝表示,觀察政府以往調性,超徵數額減去法定還本數額後,經常超徵越多、花越多,他以疫後振興特別預算為例,前行政院長陳建仁下台前,在野黨也同樣喊出還稅於民,但最終卻出現疫後振興方案,除了用於普發的1417億,還多出了電價補貼500億元、勞健保補貼500億元,以及強化經濟及社會韌性的1370億,總共竟花到3800億。

「很怕政府亂花錢,用追加預算等方式給花掉」他說,台灣面齡人口少子與超高齡化,將來政府收入漸減,長照、健保等社會支出卻漸增,政府絕對需要為後代子孫著想,全數用於還債,甚至最後幫忙儲蓄,才是替後代做事。「若是這兩個做不到,甚至是連一個都做不到」,那等到四月審計部精算報告出來以後,在野可針對報告結果推動「全民退稅」,而非漫天要價。

財政部:普發不宜常態化,歲計賸餘用在以後減少舉債

財政部表示,超出預算數的5,283億元,其中劃歸中央的3,757億元,已依預算法規定繳庫,優先用於減少舉債(113年度原編列債務舉借1,571億元未舉借),合計執行債務還本預算數,以及依公共債務法規定增加還本,共1,358億元。

至於歲入歲出賸餘扣除債務還本後之收支賸餘,財政部表示,將累計至歲計賸餘,供未來年度施政的融資財源,以相對減少舉債,相關施政宜以優先順序為考量,並強調「普發現金不宜常態化」。

對於預估數一直遭受猛攻,財政部表示,已成立「財政部稅收估測專案小組」並委外研究「精進中央政府內地稅稅收估測模型」,相關專家學者建議已納入114年度稅收估測參考,期使稅收估測更貼近實際,114年度預算執行應不會再出現113年度稅收執行數大幅優於預算數之情形。

黃耀輝表示,其實預估如何並非重點,而是稅制問題更為急迫。

超徵短時間內解決不了

關於超徵問題,政治大學財政學系名譽教授曾巨威指出,長期以來稅收實徵數持續超過預算數,這不僅反映財政部在稅收收入預估上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揭示出預算編製基本框架出現了結構性問題。他認為,超徵金額之所以如此龐大,根本原因在於預算編製過程中,政府對收入來源的掌控和支出需求的規劃之間無法精準掌握。

比如在收入方面,經濟增長或稅制改革等因素可能導致稅收表現超出預期,而這些增長在預算編列時未能充分反映;在支出方面,社會福利、長期照護等支出項目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預算編製對這些長期財政需求的調整相對緩慢,導致收入和支出之間缺乏動態平衡。

曾巨威強調,「若結構性因素在收跟支之間無法精準掌握的話,編預算就容易出現這種狀況」,政府需要對此做長期、完整周延規劃;並且,若政府實際上真的有好好地針對問題解決,也絕對需要時間,同時在改正的過程中,並不容易看到成效,也因如此,超徵問題恐怕短時間內將會不斷的出現。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