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財富上億的大老闆,卻50多歲就告別人世!愛瑞克:幸福感不輸財富自由的內在成就,如何追尋?

50+好好

更新於 2023年12月19日08:40 • 發布於 2023年12月19日08:40

文/陳莞欣 圖/天下文化提供

編按:財富、頭銜、身分地位……外在成就光鮮亮麗,人生卻不一定快樂?作家愛瑞克從第一本書以ETF理財為主題,到最新出版著作《內在成就》,經歷了由外而內、探索生命的歷程。內在成就和外在成就有何不同?如何追尋?

近年來,提早退休、財富自由的觀念蔚為風潮。許多人嚮往金錢無虞的生活,但實際上,財務自由後的人生又是什麼樣的風景?

作家愛瑞克,曾在金融業工作多年,不到50歲就已經財務獨立,身邊也有不少財務自由的朋友。他認為,理財固然重要,但一個人幸福快樂的程度,和所擁有的金錢、名聲,卻沒有絕對關係。

他以寶來投信(編按:現已併入元大投信)創辦人白文正為例,2003年寶來投信發行全台灣第一檔ETF0050,事業發展愈來愈成功,他卻選擇在5年後跳海結束生命,身後留下7億多遺產。「很多老闆、名人的錢比一般人多幾十倍、幾百倍,卻活得不開心。」

這個震驚金融圈的憾事,讓愛瑞克頗有感觸。在金融業工作期間,他也看過太多呼風喚雨的高階主管,管理的資產是以百億、千億為單位計算,真心快樂的人卻非常少。多數人往往只求盡快賺夠錢,早點離開壓力滿載的辦公室生活。

「成為有名、有錢的人,都是外在成就;實現自己的夢想、使命,叫做內在成就。」他認為,中年過後,更該由外而內,挖掘生命真正的喜悅。

從教人投資到推廣閱讀 助人比賺錢更讓人幸福

本名游穎鴻的愛瑞克,畢業於臺大商學研究所,曾於大型投信機構擔任專業經理人。他和同行合著的第一本書即以ETF為主題,教人如何投資、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當時,他以推廣理財教育為志業,立志要幫助1萬名散戶。

然而,隨著演講愈來愈多,他卻發現:投資的前提是要有本金。對許多先天弱勢的家庭而言,只談理財觀念,無助於翻轉人生。如果真正想要助人,該怎麼做才好?

他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一次失戀的重大打擊,幾乎3天無法吃飯、睡覺。直到造訪離家10里遠的大型書店,才發現世界之大,自己所遭遇的人生困難絕非獨一無二。「我想,既然閱讀可以幫我走出人生低潮,我也可以用閱讀幫別人走出他們的谷底。」

2018年,他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後,辭掉金融業的工作,轉而投入幫助弱勢兒童、推廣閱讀等公益活動。原本經營多年的粉絲頁「愛瑞克愛投資/也愛閱讀」,也在今(2023)年正式更名為「愛瑞克愛閱讀」,週週分享不同領域的新書。

他也在同一年寫作新書《內在成就》,清楚說明自己的心境轉變:金錢投資固然重要,但只是人生的一部分。大量閱讀,更是一種成本低、效益高,可以翻轉生命路徑的重要投資。因此,推廣閱讀成了他在人生下半場的使命,也是內在成就的來源。

內在成就和外在成就有何不同?人生不追求「讓人羨慕」,更重視自我滿足

內在成就和外在成就,究竟有何不同?愛瑞克解釋,外在成就的追求,可以給我們「讓人羨慕的人生」;而追尋內在成就,則是透過自我實現、幫助他人,得到「自信、自在的無憂人生。」

只有外在成就,內在成就匱乏,甚至會讓人失去生命動力。他曾看過一份美國調查,提到工作至65歲、達法定退休年齡才離開工作崗位的員工,平均餘命竟僅有18個月。儘管退休年齡和平均餘命未必有直接的因果關聯,但許多人確實在離開職場後,少了頭銜、收入,生活頓失重心,身心健康都開始出現問題。

相對的,追求內在成就則沒有退休的一天,且隨時開始都可以。愛瑞克在《內在成就》一書中指出,內在成就的類型可大致分成幾種:

1. 實現自己的夢想

2. 幫助他人、讓社會變得更好

3. 完成一份好的作品

4. 教出一位高徒

5. 活出人生的意義

6. 照顧好自己的家人和小孩

他坦言,財富自由畢竟不是人人可得,即使目前的工作並非自己心之所向,許多人仍需賺取生活所需的收入。但正如理財有「資產配置」的觀念,我們也可以藉由配置時間,有助於達成平衡的人生。例如,30歲的人,可以用70%時間賺錢、30%時間自我實現。等到了50歲,財富基礎更好,兩者的時間配比就變成50%-50%。

每次演講時,他常會請現場聽眾分享,自己最想做哪些事幫助他人、自我實現?結果發現,絕大多數人列出的答案,都不需要等退休後才開始。「年輕的時候也許一個月只能做1、2天,但你年紀增長、存款增加,慢慢拉高天數,最後百分之百都在做最喜歡的事情,這不就圓滿了嗎?」

他也強調,內在成就和外在成就不需要「二擇一」,甚至可以加乘。例如,當年他在臺大念研究所時,就善用自己的專長,不收費教同學投資理財。豐富的無償教學經驗,讓他在畢業後迅速打開知名度,成為投資領域的知名講師。教學更有助提升他的投資實力,加速累積提早退休的本錢。「你有知名度和影響力,就可以幫助更多人;幫助更多人,又會讓你的實力快速提升。」

這一生不想白活?從興趣出發、閱讀指引,尋找自己的使命

實現夢想、活出人生的意義……,內在成就的追尋,聽起來似乎相對抽象。一個人如何明白自己這一生的使命為何而來?

愛瑞克提到,自己雖然一直喜愛閱讀,卻也是在年近半百之際,才確立以推廣閱讀為使命,並以教育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曾有讀者詢問他,吃美食、看電影等興趣,都會讓人開心。但這些感官上的享受,可以稱得上是使命嗎?

「使命和你喜歡的事情有關聯,天命跟天賦都是相輔相成的。」愛瑞克指出,看似淺層的興趣,也有機會轉化為深層的使命

例如,愛吃美食的人,或許擁有敏感的味蕾,可以成為優秀的廚師;喜歡電影的人,可以學習拍片成為導演,或者投資拍片,助人圓夢。(相關閱讀:人可以不上班,但一定要有份「工作」實現自我!10個問題,你的工作能帶給你金錢以外的滿足感嗎?

除了從興趣出發,閱讀也是很好的學習工具,帶領讀者探索自己窮極一生也無法看盡的廣闊世界。「現在的讀者很幸運,各行各業最頂尖的案例、經驗都被寫成書了。從別人的經驗學習,很多坑你根本不用踩。」

隨著年紀增長,生命的際遇也會改變使命的方向。愛瑞克舉例,他有位讀者,開小吃店20多年,意外發現自己有修理汽車、水電的才能。後來,朋友常拜託他幫忙維修,兒子也常鼓勵他:「爸爸好厲害、爸爸是天才!」他意識到,自己最喜歡的事情是幫人解決問題、讓壞掉的東西重新運作。「他覺得人生最大的滿足就在那一瞬間。」愛瑞克說,尋找自己的使命,無論幾歲都不嫌遲。

他曾針對200多場演講的聽眾回饋做過統計,從事幫助別人的無償工作,快樂感是有償工作的3倍;自我實現、圓滿自己夢想的快樂,更可達有償工作的10倍。外在成就取決於他人的定義,內在成就的追尋卻可操之在己。心被點亮,自己就能發光。

相關閱讀:愛瑞克著,《內在成就:成為你真正想成為的人》,天下文化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