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比學業還重要,社交情緒才是孩子能否幸福的關鍵!5方法教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更懂得如何與他人相處

未來Family

發布於 2023年10月30日02:18 • 蔡紀眉

教養學齡前的小小孩,父母總會陷入各種成長焦慮。

關注大動作發展,七坐、八爬、一歲站,慢了怎麼辦?憂心語言進程,快喊「把拔、馬麻」好棒棒!認知能力也要亦步亦趨,各種學習圖卡一字排開,狗狗、123、紅黃綠,認得了嗎?

各種指標競逐之下,屬於軟性能力的社會和情感發展(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很容易被忽略。往往要等到有狀況了,人們才會驚覺,原來情緒也需要學習。

馬爾他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卡梅爾塞菲(Prof. Carmel Cefai)指出,不論文化背景,全球有1至2成的學齡孩童,正深陷情緒泥沼。有一半的心理健康問題,出現在14歲之前,其中又以憂鬱症最為嚴重。

特別是COVID-19疫情爆發後,2022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全球焦慮與憂鬱症的盛行率增加了25%,在在顯現社會情緒學習是刻不容緩。

SEL社會情緒學習崛起,全球教育新解方

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顧名思義,就是學習社會和情緒技巧的過程。

卡梅爾塞菲是歐盟推動SEL組織ENSEC的創始人。他解釋,SEL是一連串學習、理解和應用交錯的過程,透過這過程習得的能力與態度,可幫助理解和管理情緒;設定和實踐積極目標;感受並同理他人;建立和維護正向的人際關係,做出負責任的決定。

社會情緒教育是父母送給孩子最棒的禮物

卡梅爾塞菲強調,雖然學業成績與日後成就,具備一定程度正相關,但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包括情緒處理在內的「非認知能力」,更能準確地預測、連結未來人生的幸福感。

為了找出影響幼兒學習力的關鍵,世界經合組織OECD自2016年,展開「早期學習與幸福感研究」(The International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 Well-being Study)。

該研究歷時4年,針對英國、愛沙尼亞和美國,各抽樣至少3000位5歲幼兒,鎖定4項基本能力,包括語言、數學、自我調節、社會情緒,以測試、實地觀察和問卷等方式,搜集來自幼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幼童教師、研究者、機構代表等的直接和間接資料。

最終OECD歸結出,SEL不僅能增強心理健康、提高學業成就,也能減少憂鬱、暴力和反社會行為等心理問題,加上社會情緒能力由模仿、互動習得,直覺且相對容易,可說是家長、教師和政府最好的投資。

這些OECD建議之下的活動,超乎想像的尋常,例如,家中有易於取得的童書、每天親子共讀;多與孩子交談;盡可能擁有多元體驗,像是跳舞、游泳、登山或童軍等;多出席幼兒園的活動。

總括來說,社會和情感發展,為成長過程中的人際關係、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奠定了扎實的基礎,是人終其一生能否幸福的關鍵能力。

而這些通往幸福的能力與態度,除了可透過學校課程傳授,針對學齡前幼兒的SEL學習,往往更仰賴家庭教育的支持,父母扮演重要角色。

SEL五大內涵,父母怎麼教?

SEL in Taiwan平台創辦人、台師大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吳怡萱指出,SEL強調讓孩子認識自己、活出自己,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創造世界的共好。

「2歲左右,孩子第一次意識到『我是誰』,多給他們時間探索,跌倒沒關係,有大人陪著,一旦剝奪這機會,等到青少年了出狀況,情緒反應和結果會嚴重很多。」

近年,美國CASEL提倡要向下扎根、從幼兒時期開始培養SEL。若將SEL的五大內涵應用在2歲左右的孩子上,家長可以怎麼做?

一、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標註與連結

讓孩子願意表達情緒,不論開心、或難過,都願意接納自己的感覺。

吳怡萱建議,約1歲半開始,家長可陪孩子練習「標註」自己的情緒。問問他「你現在覺得開心嗎?」因為孩子對這些詞彙可能已有感覺,只是講不出來。

等到2歲後,熟悉更多情緒詞彙了,可以再問他「你現在難過還是生氣?」或「你喜歡這個嗎?做這件事會讓你感到開心嗎?」讓孩子有所選擇,懂得表達自己的情緒,慢慢將事件跟感受連結,知道情緒發生的前因後果。

二、自主管理(self-management):讚美過程,多對孩子說謝謝

逐步建立基本的是非觀念,明瞭做這件事,可能會得到爸媽的肯定或責備。

父母可透過讚美過程,而非讚美成績或結果,來形塑孩子的價值觀,例如多說「謝謝你今天幫媽媽的忙!」

吳怡萱提醒,學齡前的楷模很重要。例如請孩子冷靜,絕不是直接命令「你深呼吸!」而是陪著孩子、做給孩子看,社會情緒是最好學習和模仿的。

三、社會覺察(social awareness):尊重與同理

多接觸不同文化,知道世界上很多人、事、物都不一樣,3歲前先做到這樣就夠了。有了底蘊,大一點了再來談同理和尊重。

四、關係技能(relationship skills):製造機會,電梯是個好地方

多製造接觸其他人、同齡玩伴的機會,藉此引導孩子的人際互動。

吳怡萱說,電梯是個練習互動的好地方。請孩子和鄰居打招呼,不願意也沒關係,而不是一起低頭不語。「一旦小孩鼓起勇氣打招呼,事後可以多鼓勵,『你跟阿姨打招呼、阿姨聽到一定很開心』之類。」

五、承擔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making):好奇心

與責任感相關的第一個指標「好奇心」,是幼兒與生俱來的本能、卻也是最容易被壓抑的。因為好奇,孩子積極想接觸新事物;因為好奇,自行承擔後果,就是負責任的表現。

吳怡萱直言,上述五大內涵沒有先後順序,台灣強調「自主管理」,但情緒教育應以辨識、接納為優先,做到了才有後續的調節,「我們教情緒的動機,往往是為了管理、而非接納情緒,值得好好反思。」

學齡前幼兒,社會和情感發展的里程碑

社會情感發展受到先天生理、心理特質與後天環境的多重影響,自出生那一刻起,強褓中的嬰兒即有喜、怒、 哀、樂等情緒。

以時間軸來看,社會和情感發展有哪些里程碑?卡梅爾塞菲與《未來Family》分享,列舉如下:

●2個月大

微笑/注視照顧者/因需求而哭泣/有時會用吮吸手指來自我安撫

●4個月大

自發性微笑/開始模仿面部表情/開始察覺周遭環境/開始遊戲

●6個月大

懂得以哭泣、笑出聲來回應/喜歡看鏡子中的自己/能辨別陌生或熟悉的面孔

●9個月大

開始對陌生人感到焦慮/當照顧者短暫離開時會哭泣/偏好特定玩具或安撫小物/學會了少數語詞的含義

●12個月大

對熟悉的人產生好惡/喜歡簡單的遊戲,如躲貓貓/會模仿聲音或動作/在未知的情況下、在陌生人周圍可能表現出恐懼或焦慮

●18個月至2歲

更頻繁的情緒爆發/喜歡成為焦點/嘗試溝通時可能感到沮喪/能夠與其他孩子並肩玩/還無法理解別人的思想或感受

●3至4歲

可能混淆現實和想像/自發表現善意/較能接受與主要照顧者分離/使用言語來表達需求/還無法用語言清楚地表達情感/有時可自行解決與同儕的小衝突

●5至6歲

能理解並體諒他人的感受/喜歡與其他孩子一起玩/更加遵守規則/意識到自己的性別/會測試界限,但仍樂於取悅成年人/開始體驗並理解尷尬

認識SEL

SEL最早由美國「課業、社交與情緒學習組織」(CASEL)提出,目的是預防、改善全美校園日益嚴重的青少年行為問題。

鎖定兩大方向,一是提供滿足社會情緒需求的環境,諸如安全感、支持、自在等氛圍,讓社會情緒得以穩定發展。二是透過課程設計,直接教導社會情緒能力,將其置於和認知同等重要的地位。

隨著聯合國於2002年倡議,呼籲將SEL列入課綱,大量學術研究、政策設計、論壇和教學工作坊,如雨後春筍湧現,歐美各國開始有系統地推動SEL,是近年全球最受矚目的教育新趨勢。

圖:shutterstock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