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校正回歸如何解讀?反造成民眾不信任感

大愛新聞

發布於 2021年05月23日04:01

校正回歸,一個昨天起,全台民眾牢牢記住的名詞。本土疫情,校正回歸400例,回補過去幾天的確診案例,這也引發各界不同看法。如何讓民眾安心,我們帶您了解,整個的醫檢流程。以過去一天平均3000例檢體,社區感染爆發後,暴增為一天可到四、五萬件,很多檢驗單位,24小時全天候排班,疫情熱區新北市,民眾平均要等6天才能知道結果。現在改善做法,就是簡化申報流程;解決檢體不塞車。

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 陳時中(5.22):「校正回歸了400案例,有400個案例。」

疫情以來首次出現校正回歸名詞,民眾一片譁然。22號晚間指揮官陳時中,再度說明,原來是在3天前發現,通報採檢和實際驗出結果的數量,差距越來越大,進一步追查,至少有一萬多件檢體還沒驗出,緊急加驗,才有這400例校正回歸。

關鍵就出在,檢體大塞車。

中華民國醫檢師全聯會秘書長 林慶元:「檢體基本上要做核對,跟條碼做比對 再進行簽收,簽收後 比對後才能上機,才會去核發報告。」

不只手續繁瑣、拖慢速度。光是一個檢體申報,就要填 20多項欄目,更要經過地方衛生局,才會到中央。指揮中心說,發現問題後,已經把欄目簡化成8項。

但恐怕還得從改善硬體設備著手。

中華民國醫檢師全聯會秘書長 林慶元:「某些實驗室一天,它只能夠處理50件檢體,但現在一天(進來)可能就要200件,希望政府能夠引進,高通量檢驗儀器設備,單機可以處理到1000件,甚至2000件以上。」

大型儀器設備,成本少說五百萬,亟需政府挹注資源。否則「校正回歸」一詞有爭議事小,但檢體塞車,讓潛藏病例沒被及時找到,將是防疫一大隱憂。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