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輔導法》上路10年來首度大修,立法院本週(7/8)初審通過修正草案,開放未成年學生不必經家長同意,就能接受心理諮商。部分家長反彈此規定,心理師則提議增進家長對心理諮商的認識,讓他們了解心理師是來幫助孩子與家庭,而非造成親子間更深對立。
2014年新北市鄭捷殺人案促進校園輔導討論,立法院同年通過《學生輔導法》成亞洲首部相關專法。近年因兒少心理健康需求增加,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7月8日初審通過此法修正草案,是上路以來最大幅度修正。後續若再經立法院會三讀通過,將正式施行。
這次《學生輔導法》修法重點之一,是開放未成年學生不必經家長同意,就能接受心理諮商。教委會立委們通過條文如下:「具有心理師證書之專業輔導人員,對未成年學生執行輔導諮商業務時,經該學生同意,並由學校召開個案會議評估該學生有輔導諮商需求,為符合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得不受心理師法第19條規定之限制,在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下執行」。
提出上述條文的民進黨立委范雲說,有些家長不了解心理諮商相關專業,做出的決定,不見得符合學生最佳利益,因此希望未來學生本人同意,且學校個案會議評估學生有需求時,能不受心理師法第19條限制,在未經法定代理人同意下,接受心理諮商。
曾任教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所的國民黨立委柯志恩也提到,教學現場很多家長拒簽同意書,以致許多身心科醫生不敢幫未成年學生看診。最後在多數朝野立委支持下,拍板通過這一新條文。
小學生也能自己去諮商?家長團體:建議考量兒童心智成熟度
不過,有家長不完全認同這項規定。家長團體「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瀚陽表示,他肯定此條文重視兒少最佳利益的立意,但「兒童最佳利益」屬抽象概念,實務上,還是建議考量兒童年齡與心智成熟度,尊重家長對子女的法定代理權。
格瑞斯諮商心理所所長莫茲婷觀察,有些家長反對孩子接受諮商,是因為孩子心理出狀況背後的問題,通常和家庭有關,例如家人關係已釀衝突、父母婚姻生變等,孩子成代罪羔羊。在這情況下,孩子接受諮商,等於要家長揭開家裡狀況、直面傷口,不是每個大人都能做到。
談到解決方法,莫茲婷指出,此法應該讓家長覺得,這並非立法來造成親子對立,而能同時幫助到大人與小孩。
實務上,莫茲婷認為,青少年已有一定獨立性,可自主決定諮商與否。衛福部去年起推出的15到30歲年輕人免費3次諮商方案,也已保留15到18歲孩子不須經過家長同意,即可進行諮商的彈性。(延伸閱讀:15至30歲每年3次免費諮商 申請前必知這5件事)
但針對年紀較小的小學生,她建議心理師要和他們的父母合作,可以邀請家長到諮商現場,實際了解諮商如何運作,並讓家長聽聽心理師對孩子的觀察和評估,在過程中更理解自己的孩子。
莫茲婷也建議心理師同理家長的難處。孩子接受諮商談心事、吐露在家裡遇到的難題,難免讓家長陷入恐懼,擔心自己教養方式有問題、不是合格的父母。所以需要花更多心思同理,才能讓父母感覺你(心理師)是要來幫忙,而不是來質疑和挑戰他們。
維護兒少利益也增心輔人力!《學生輔導法》5大修法重點
整體而言,這次《學生輔導法》大修,除了最受矚目的「只要未成年本人有意願、學校也評估需求,就能直接讓中小學生接受諮商,不必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也將增聘校園專業輔導人力,讓學校輔導運作機制更完善。教育部歸納的5大修法重點如下:
重點1:維護兒童及少年最佳利益
當學生輔導涉及不同主體間(如:家長與兒少之間)權力衝突時,應優先考量兒少權益保障,採取符合兒少最佳利益的解釋,並在輔導學生過程,特別關注兒少意見表達、身心健康、受教權等。另為落實兒童表意權,明定各縣市「學生輔諮會」增列學生代表。
重點2:合理增加校園專業輔導人力
國小專任輔導老師編制,調整為每20班置1人,國中專輔老師則為每12班置1人。教育部預估,修法後中小學將再增加603位專輔老師,讓全國總數達5,942人,提升各校輔導人力量能。
重點3:健全學生輔諮中心組織運作
「學生輔諮中心」是各縣市設置的專業輔導專責單位。考量學生輔導議題日新月異,這次修法增列學生輔諮中心任務,包括統籌規劃、配置及運用專業輔導人員,協助各縣市推動重大學生輔導政策。
修正草案另要求學生輔諮中心配置專業輔導人員的督導和行政人力。中心的組織、建置規劃、設施設備、推動運作、與學校協調聯繫等相關事項,也改由教育部會商各縣市教育局處訂定,結束「一國多制」現況,縮短縣市間落差。
重點4:促進三級輔導及跨專業合作
這次修法強調「發展性」、「介入性」、「處遇性」三級輔導間綿密合作,教育部將會商各縣市教育局處,訂出高中以下學校老師、輔導老師與專業輔導人員分工規範,以此促進跨專業合作,接住每一位有需求的學生。
另明定各縣市學生輔諮會,增列特教老師代表,與輔導老師共同參與學生輔導工作規劃及推動。
重點5:強化輔導人員多元在職進修
考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漸複雜,這次修法要求各縣市和學校加強辦理在職進修,可用研習、工作坊、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參訪交流等方式辦理,持續協助老師增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