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普發一萬還稅於民,不該做的理由?3大問題一次看懂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3月07日02:41 • 發布於 03月05日03:20 • 林仕祥

財政部日前公布去年超徵稅收金額達5283億元,創史上新高,如何使用這筆鉅資,朝野各有看法,例如國民黨就認為應「還稅於民」,全民普發現金1萬元。不過稅收超徵不等於財政餘裕,學者指出,近11年來中央稅收連年超徵,但未償債務餘額也持續上升,代表政府仍收不抵支,若執意要普發現金,將是債留子孫、跨代際掠奪。

統計近4年稅收超徵情況,2021年超徵4327億元、2022年超徵5237億元、2023年3860億元、2024年5283億元,累計超徵1.87兆元,平均每年4677億元。特別是2024年的超徵稅收破5千億,創歷史新高,乍看好似政府財政健康,有餘裕普發現金,將經濟成長果實分潤給民眾,但實情則不是如此。

普發一萬問題1:中央政府債務高昂

翻開政府的另一個帳本:中央政府債務未償餘額,長短期合計6兆餘元,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5.7萬元,且近幾年債務幾乎是平均年增近千億,主因與特別預算浮編有關。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羅時萬指出,近8年特別預算高達11案,金額達2.55兆元,「把超徵的1.87兆元全部拿來補,都補不滿這個坑,」顯示除稅收超徵外,特別預算浮濫更是政府另一個大問題。

「近11年來,中央稅收連年超徵,但中央政府的未償債務餘額也同時在增加,所以我們一邊超徵、一邊舉債額度不斷上升,這代表即便我們有超徵,(錢)還是不夠用。」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陳國樑提醒,在這樣的情況下,若執意要普發現金、發消費券,或投資公共建設……等等,那每多發一塊錢,就必須舉借新債一塊錢,而這無疑是「跨代際掠奪」。

因為政府舉借新債的成果,都是現在這個世代享有,但是留下來的債務卻要後代子孫來償還。陳國樑也說,所謂的普發現金,本質上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目的是為了刺激衰退中的景氣,減緩其對家計單位的衝擊,而非稅收退回。

他建議,超徵稅收應全數轉入債務還本基金,以強化財政紀律。因為超徵稅收並不包含在總預算內,使用上相對不受立法院監督,提供行政部門更多彈性,而這個「彈性」,導致財政紀律出現破口,超徵稅收屢屢被外界評論為「選舉金庫」,各界也常有「還稅於民」的主張及倡議,最終結果就是不斷出現的特別預算、特殊利益的肉桶法案。

普發一萬問題2:少子化、老齡化加劇

羅時萬並舉政府近年的償債數額,說明政府的心態消極。2021年至2023年稅收超徵1.34兆元,卻只還債3960億元,比例不到三成;2024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也只還債1358億元,比例同樣不到三成,明顯與政府所稱「超徵優先償債」說法不符。

特別是從人口趨勢圖,25年後的2050年,台灣人口可能掉到2000萬以下,45年後的2070年,人口可能只剩1500萬。也因為少子化及醫學進步帶來的高齡化,未來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年輕人口數,將造成國家財政的巨大負擔,「現在如果不積極健全財政,把能還的債還一還,將來碰到這個問題,財政可能會受不了,」羅時萬擔憂道。(延伸閱讀:龍年新生兒人數創新低、比虎年還慘!國家一起養為何難拉抬生育率?

普發一萬問題3:貧富差距擴大,普發對弱勢幫助小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還稅於民」、普發1萬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前民眾黨立委、中山大學政經系特聘教授張其祿指出,以2023年稅收結構為例,超徵金額主要來自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及證券交易稅,背後顯示台灣經濟增長表現超乎預期,這與出口表現強勁、股市及房市交易熱絡、半導體產業迅速發展呈正相關。

但半導體產業、航運業、股市、房市等相關產業的成功,其實背後也有全民付出的代價,包括低工資、低匯率、低利率、低水電費等等,再加上現階段台灣的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社會財富分配明顯不公,導致社會呈現「好的更好、壞的更壞」的趨勢。

他說,雖然普發現金,對於弱勢、低收入的族群來說,1萬元也無法改變什麼,但多多少少還是讓這些族群獲得一些經濟利益,也能刺激內需市場,「並不是說完全沒有道理。」甚至政府也可設定排富條款,讓這筆錢真能給到相對弱勢的人手中,維持一定的公平性。

回過頭來看台灣稅收年年超徵,張其祿直指背後的稅制問題,建議政府提高預算編列的準確性,避免持續大額超徵,並針對不合時宜的賦稅進行檢討,健全稅制、落實資本利得稅課,促進社會公平分配,「只要這個問題能解決,其他問題都是枝微末節。」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