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明星私立中學的入學考試熱潮,再度讓我們教育體制的某種「荒謬日常」再次被凸顯。一場場如大學指考等級的「小六基測」,不僅令家長焦頭爛額,錄取率僅有5%至25%的殘酷現實,更讓人不禁嘆息:這年頭,小學升國中,竟也成為一場精英競賽。諷刺的是,這一切的推力,居然並非來自對學術的渴望,而是對「安全感」的極度匱乏!
是的,家長心甘情願一年砸下十五萬、二十萬,甚至總額逼近四十萬的教育費,不求名校光環,只為讓孩子躲開那些「公立學校無解的問題學生」。此番心聲,在家長社群中幾乎成為一種集體焦慮:「老師完全管不動學生,出了事也不能退學,其他孩子只能自求多福」。而私立學校最大賣點,反倒變成了它那一紙退學令的執行力。所謂「紀律與品德」,不過是一場資源與階層的篩選工具。
當年政府高舉108課綱改革大旗,宣稱要實現「適性揚才」、「就近入學」,乍聽之下理想高遠,教育願景美如畫。然而實施數年,家長與學生卻陷入一場空前迷惘。課綱鼓吹探索學習、自主成長,卻對升學路徑模糊以對;學校倡導多元發展,卻在大考指標下終究歸於升學壓力一途。結果是,所謂「適性」成了空談,「就近」則成為教育品質稀釋的代名詞。許多家長無奈之餘,紛紛把目光轉向私校,仿佛那裡才是孩子唯一的避風港。
但這風景真的健康嗎?當越來越多家長放棄公立學校,私立中學便在焦慮的浪潮中水漲船高。它們以制度化紀律、美化包裝的師生關係、嚴謹考核機制成為所謂的「教育模範生」。然而這場表面光鮮的教育熱潮,背後卻是對公立體系的實質性棄守。一旦社會默許將公校留給「有問題的孩子」,讓私校成為階級隔離的堡壘,那麼教育公平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將隨之崩解。
我們不妨深思:何以一個以公平、普及為本的教育制度,竟讓大批中產甚至小康家庭,寧願經濟吃緊也要擠進私校門檻?問題學生真有那麼多,還是系統早已失靈?教師為何無法管教,是否因為法規與家長輿論早已將他們的權威架空?這些問題我們若不誠實面對,只會讓公立教育繼續淪為社會失能的代罪羔羊。
值得玩味的是,連全教總理事長亦直言,當「小六基測」成為全民運動,這場私校考試大亂鬥,本身就是對「適性教育」理念的最大諷刺。一邊是口口聲聲「孩子不是用來競爭的」,一邊卻在小學階段就將其導向分流淘汰;一邊是政府高喊教育平權,一邊卻是教育資源與治校品質的巨大落差。這不只是矛盾,而是一種結構性的虛偽。
長遠來看,若放任私校成為「安全堡壘」與「升學保證」的代名詞,勢必將造成社會階層更深的分化。教育將不再是翻轉階級的工具,而變成鞏固特權的溫床。更令人擔憂的是,若對公立學校的信心持續崩解,那麼社會整體的教育公共性將徹底瓦解——屆時,「選學校」將淪為一場財力與社會資本的角力,真正弱勢的孩子,只能在邊緣地帶自生自滅。
教育,理應是社會最公平的一道防線,但今日種種亂象卻顯示,它正日益傾斜。政府若無法正視現場教師的困境、有效重建校園紀律與學習秩序,只是一味強調理想與空泛口號,終將難以抵禦現實的洶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原本是美好的期待,如今卻演變為「不讓孩子掉進失控的公立校」的恐懼。這樣的教育現場,難道不是對公共體系最深刻的警示?
是時候,該有人認真問一句:我們究竟是在保護孩子,還是在放任整個教育體制沉淪?(推薦閱讀:私立高中職掀倒閉潮,未來3年恐有50所退場)
*作者為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