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飛牛牧場番外篇】顛覆「不讀書去養牛」印象 養牛郎的絕地反攻

鏡週刊

發布於 2018年08月17日02:59 • 鏡週刊

**發展酪農產業,某種程度上,被寄予富國強兵象徵寓意,1973年,吳敦瑤與施尚斌是萬中選一第一批赴美學養牛的台青,45年來,2位老牛仔持續精進養牛技巧,拚產乳量、人工授精準確率,並傳承給下一代,徹底顛覆昔日「不讀書去養牛」的刻板印象。

**

養牛學問有多大?在歐洲,養牛郎必須持有執照、經專業酪農學校訓練,始可購地經營牧場。施尚斌回憶當年赴美學養牛,笑說:「我人生第一套西裝是政府送的,還縫上國旗耶!政府只提供3個月受訓費和一張到美國西岸的單程機票。」換句話說,若被分配到美國東岸受訓,包括中轉和回程機票費用都要靠自己賺。

保持既來之則安之心態,比起同儕有人選擇跳機、有人藉故身體不適退訓,施尚斌與吳敦瑤是少數咬牙撐下來的台青。「以前在台灣養牛,頂多養2、3頭,在美國一養就是200、300頭,越看越有興趣,拚命學習吸收,腦筋想著以後回來,哪些可轉換成自己的。」學習實務之餘,施尚斌也把握機會更深入認識美國社會、家庭。

從做中學 養牛學問精深

「賣牛學問最深,有次日本人來買牛,農場主人把一頭牛牽出來走一走秀,對方問價格,農場經理還故作神祕的說要跟老闆商量,隔2天後報價一頭牛要賣2.5萬美元(當年約新台幣100萬元)。」施尚斌笑說,換個角度思考,每天能跟價值百萬元的牛相處在一起,還能擠牛奶,工作的苦悶,頓時豁然開朗。

乳牛是經濟作物,對於養殖戶來說,提高泌乳量比單純擴充規模更重要。
乳牛是經濟作物,對於養殖戶來說,提高泌乳量比單純擴充規模更重要。

「去美國讓我想很多,在美國學校時有很多講義,我英文不好只能看重點,在管理上,我只記得一句話——當你非常忙的時候,你要靜下來想想,你到底為什麼這麼忙?」施尚斌表示,只有不斷思考嘗試與修正,才能用更有效率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理套用在員工抱怨時,「我不會只看抱怨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去思考,抱怨背後能不能有所改變。」

「我跟吳董都是想學習的人,即使工作時間長,還是很快樂!」施尚斌談吐間不乏人生智慧,然而在赴美之前,他根本不愛讀書,自嘲是務實派,最常掛在嘴邊的口頭彈是「人生不要那麼傻,有限的生命去讀無限的學問」誰也沒料到,在美國受訓的20個月,卻讓他一股腦地栽進畜牧領域。

傳授技巧 打破刻板印象

比起父執輩的別無選擇與認命,吳思賢的養牛技巧是父親吳敦瑤手把手傳授,他坦言:「養牛都是懵懵懂懂,每一條乳牛乍看之下都是黑白相間,我足足花了15年,才抓到其中的平衡。」吳思賢口中的平衡,包含牛隻的健康照顧、飼料調配,在跌跌撞撞過程中,稍有疏失可能就會虧錢。

吳敦瑤(右)把一身養牛功夫,手把手傳授給小兒子吳思賢(左)。
吳敦瑤(右)把一身養牛功夫,手把手傳授給小兒子吳思賢(左)。

「人不是機械、會有惰性,舉個例子,晚上牛發情,你如果睡得太熟Miss掉,沒能及時授精讓牠走上懷孕的路,就必須再等21天、下一個生理週期,不但無法提高乳量,一頭牛一天還要消耗300元飼料成本,假設你有100頭牛呢?成本就相當可觀。」吳思賢解釋。

對酪農戶來說,拚得是產乳量與效率,而非單純牛隻數量規模,吳思賢一臉佩服地說,當年為了生存,父親的人工授精成功率可達8成,比起按教科書的作法,成功機率高了4倍,「從女牛(母牛)的卵巢濾泡觸診,到觀察每天的排泄物,父親要花很多腦筋心力研判,把握黃金授精期,產後子宮照顧與營養照護補給更是絲毫不敢輕忽,我目前能做到4成就很不錯了,還不及老爸的一半功力。」

生產優質鮮乳、固守酪農本業是吳敦瑤與施尚斌心照不宣的默契,2人均另設衛星牧場。
生產優質鮮乳、固守酪農本業是吳敦瑤與施尚斌心照不宣的默契,2人均另設衛星牧場。

明明酪農產業門檻、技術高,但偏偏越來越少人願意投入此領域,吳思賢坦言:「有位國中生畢業後想來學養牛,他爸很生氣,當我的面教訓孩子『你是怎樣?不怕以後娶不到老婆?』我結婚的第一張紅帖就是送給他。」二代人用行動,打破「不讀書去養牛」的刻板印象,替養牛郎爭回一口氣。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