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寶寶身上常出現的3種濕疹,原因&治療方法一定要知!

媽媽寶寶

發布於 2020年08月04日18:00

急性皮膚發炎,因傷口外觀呈紅腫出水狀,而且容易搔癢或刺痛,組織切片有表皮水腫現象,也可稱做「濕疹」;慢性皮膚炎的特徵則是容易反覆發作,皮膚有乾燥、脫屑或苔癬化現象,最常見的就是異位性濕疹,發生原因有很多可分為外因性與內因性,外因性代表受環境刺激、如蚊蟲叮咬、空氣或清潔劑等;內因性則與病人體質有關。

1.脂漏性皮膚炎

好發於寶寶皮脂分泌旺盛之處,如頭皮、額頭、眉毛、耳朵等部位,外觀呈黃黃油油的皮膚疹子,初期寶寶並不會感到不適。居家照護需注意,切勿過度清潔,刺激皮脂腺分泌,出生至3個月大的寶寶,可用清水清潔,並於洗澡前30分鐘先用嬰兒油軟化表皮,再用軟毛刷清潔即可,可適度使用保濕產品,但要避免覆蓋性太強的保養品,造成肌膚無法呼吸。一般只需注意平日清潔與保養,但如造成皮膚感染、泛紅、發癢,則須遵照醫囑用藥治療。

症狀隨成長而改善

隨寶寶的成長,症狀會逐漸減輕,約到6個月大就會有明顯的改善。

2.尿布疹

台灣屬亞熱帶氣候,一年四季都會有尿布疹的問題,因尿液、糞便的刺激造成皮膚發炎。顧名思義好發於包覆尿布的臀部與腹股溝,外觀呈局部紅疹、滲液。初期寶寶不會感到明顯的搔癢或疼痛感,但若皮膚破皮則會讓寶寶於洗澡或大小便時,感到刺痛而哭鬧。居家照護需注意,勤換尿布或使用含有氧化鋅的藥膏隔絕與外在環境對皮膚的刺激,有時可用凡士林,但要留意是否覆蓋性太強而起疹子。

小心合併感染症狀

尿布疹容易併發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同樣容易出現在尿布包覆之處,除了一樣會有皮膚發紅外,大多數皮疹會有邊緣泛紅、中間脫屑或在主病灶外,合併有衛星般的病灶。念珠菌是一種黴菌,治療需使用抗黴菌藥膏,而不是一般用於治療尿布疹的藥物。

3.異位性濕疹

異位性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疾病,它的產生受內在遺傳因素與外在環境因素的影響。從受精卵在子宮著床,父母親的基因調控即開始影響胎兒的過敏性體質;若媽咪在懷孕期抽煙,寶寶出生後發生「喘鳴」的症狀也會高出一般人四倍;而二手煙、三手煙等慢性刺激,外在環境因素、食物等,都是誘發過敏的可能原因。

好發年齡與鑑別診斷

一歲內寶寶,因皮膚保護層的功能尚未發育成熟,外在環境的刺激、髒空氣、過敏原,甚至過度清潔都容易造成皮膚受傷。陳家駿醫師表示,如屬急性、短暫、輕微的濕疹容易得到改善。但是像異位性濕疹,若不治療就容易演變成慢性。異位性濕疹的診斷較嚴格,簡單來說有四大原則,家族史、患處明顯搔癢感、反覆發作及皮疹出現在典型位置,如臉部、耳後、耳垂、手彎、腳後彎等。如符合其中三項原則,則需強烈懷疑進一步檢查並確診。異位性濕疹患童幾乎有80%有過敏家族史,但寶寶遺傳的過敏性基因,其表現方式不一定和父母相同,父母親可能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過敏現象,但表現在嬰幼兒身上也有可能為異位性濕疹。

如何改善與控制過敏性體質

典型性過敏兒,一般會有過敏的「進行曲」,嬰幼兒時期容易出現皮膚或腸胃道過敏,3至5歲則易出現呼吸道過敏,如氣喘或過敏性鼻炎,陳家駿醫師表示,研究證明,嬰幼兒時期,若能將異位性濕疹控制好,有時可以減少呼吸道過敏的發展;喝母乳的寶寶相較於其他寶寶,產生異位性濕疹的比例較少;寶寶4到6個月大,因生理需求副食品的添加是必然的,一次添加一種新食材,利用3至5天的時間觀察寶寶的皮膚是否有異樣。如寶寶皮膚較容易出狀況,建議可以透過飲食日記,記錄寶寶吃過的東西、哪些食材容易使皮膚出現狀況或惡化,可幫助醫師做診斷。

陳家駿醫師表示,副食品測試與直接透過抽血做過敏原篩檢測試,同樣都可了解寶寶對哪些食物容易過敏,但食物的種類太多,抽血不易大規模偵測,而且不同體質對不同過敏原耐受性也不一樣。所以食物過敏的診斷標準仍以副食品測試較有實質上的意義,而且嬰幼兒時期比較不會有吸入性的過敏現象,通常都是食物所產生的過敏較多。

異位性濕疹是否能夠根除?陳家駿醫師表示,嬰幼兒時期如將病情控制在輕微的情況,愈容易成為根治的幸運兒!大多數的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很快的把病情控制下來,透過專業醫師的建議與找出過敏原、了解原因,做好預防與治療。

1、配合治療,多與醫師討論,勿過於擔心副作用而拒絕用藥或任意停藥。

2、注意藥膏與保養品的質地,如乳液狀、霜狀、凝膠狀等。質地不同,適合塗抹的季節、部位或是病灶的嚴重度也會不同。

3、視傷口的狀況,如急性期傷口呈潮濕狀,如用油脂類的藥膏則無法發揮藥效,慢性傷口已呈苔癬化,則需油脂類的藥膏。

4、包覆性治療,透過紗布、穿襪子、戴手套等包覆的動作,有時可讓藥物更易吸收。

5、慎選清潔、保濕的產品,避免含過多香精、香料及減少皂性,以低過敏配方為優選,嬰幼兒皮膚較薄,除保護層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同樣也較容易喪失水分,須做好保濕。

6、洗澡的水不要太熱,因熱水會加重皮膚的搔癢感。

7、若為重度的異位性濕疹,甚至會需要用到沐浴油泡澡,透過留在身上的油脂達到保濕效果,每周可使用2至3次。

寶寶活動量大,清水的清潔度己不足夠

出生至3個月大的寶寶,如單以清水做清潔是可以的,但3個月後,寶寶的活動量開始變大,亞熱帶的氣候形態、堆積在皮膚上的汗水與外在環境的髒汙等因素下,清水的清潔效力已不足夠。

嬰幼兒時期治療與控制的重要性

大多數寶寶有輕微的異位性濕疹時,較不需用藥,2至3個月大時,還不會有自主搔抓的動作,但可能開始出現磨蹭被子、大人身體或腳互搓等止癢小舉動,適時的介入口服藥物能讓寶寶恢復的比較快。初期口服藥的功能是減輕皮膚上的搔癢感,如較嚴重才會給予免疫調節劑或口服類固醇。

通常隨年紀愈來愈大,反覆發作的機會愈頻繁。當體表面積超過30%至50%都有病灶,則屬重度的異位性濕疹,陳家駿醫師表示,臨床上常有異位性濕疹患者,經睡眠時的「不自主」搔抓而產生一夜復發的案例。而皮膚的搔癢感,除影響睡眠之外,學習力、專注力、人際關係、心理壓力等各方面也都可能受影響。陳家駿醫師表示,曾遇年紀較大的異位性濕疹的重度患者,白天皮膚狀況還好,但是夜間就會不自主搔抓到流血,甚至需藉由安眠藥,才能抑制不自主的搔抓並幫助入睡。

最後提醒,學會與疾病共處,並做好日常的照護、控制,不然患童或家屬的情緒壓力也會造成異位性濕疹急速惡化,睡眠品質不好,更容易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此時,則須透過長期的治療計畫,陳家駿醫師呼籲,父母親不要過於自責或過度限制孩子的行為,只要按部就班的處理,隨著寶寶年齡增長及良好的照顧,寶寶的皮膚問題還是有機會慢慢恢復健康的。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