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生活

照顧父母還是繼續工作?精神科醫師教你:用每天不到5次的機會,避免人生最大遺憾

50+好好

更新於 01月03日07:59 • 發布於 01月04日06:00 • 50+選讀

文/全美暻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做選擇時,是選擇「價值」還是「方便」?精神科醫師全美暻以親身經歷探討了這個問題。在父親罹患癌症的最後時光,雖然明知應該多陪伴父親,但卻因為工作和生活的便利而忽略了與父親相處的寶貴機會。選擇「價值」或許當下會感到辛苦,但能帶來長久的成就感和內心的韌性,也能避免未來留下遺憾。

得知父親的生命只剩下短短 1 年6個月的那天,我感到晴天霹靂。主治醫師建議我們,在接受抗癌治療的過程中,可以趁父親體力還行的時候,多累積一家人團聚的回憶。聽見這些建言的當下,我的內心完全崩潰了。

小時候即便經濟拮据,父親依然慷慨地買給我想要的玩具和書籍;兒時的我發展得比較遲緩、身體不太健康,是父親帶著我頻繁出入大醫院就診⋯⋯我能夠想像沒有父親存在的世界嗎?自從聽到醫師宣告的那天起,我心裡非常清楚應該在剩餘的時間裡有所付出。我想起父親過去是如何照顧我,如今我也應該照樣回報他。

然而,我卻沒能辦到。

由於我在經營個人診所,所以每當父親要接受抗癌治療時,都是其他兄弟姐妹請假去照顧。在某些假日,我規劃好和兒子一起去旅行,雖然想帶父親一起去,但又擔心他體力不足,最後仍然沒有提出邀約;有些週末,我找藉口說要寫演講稿,其實是感到疲倦而沒有去探望父親。

回首過往,我經常想著「明天再說,明天再關心爸爸就好了吧!」但當我有演講或者無法推辭的外部行程時,卻能夠毫不猶豫提前結束看診時間。為什麼我會為了自己的「方便」,捨棄該陪伴父親的時間呢?

在父親去世後,我們兄弟姐妹會聚在一起,共同分享父親生前的回憶。相較於我們經常做出對自己比較「方便」的選擇,我的父親總是為了「價值」而選擇。「早知道就花更多時間陪伴父親了⋯⋯」「應該給爸爸更多珍貴又有價值的時光……」為此我後悔了很長一段時間。(相關閱讀:後悔不是負面情緒!蔡康永:「後悔」,才能讓人生更好

當下的舒適愉快、日後的成就感 你選哪一種?

我們在做選擇時的依據不盡相同,有些人以「價值」為主,有些人以「方便」為主。選擇「價值」的人心裡很清楚,即使當下感到艱難辛苦,但付出的時間和努力都是有意義的;選擇「方便」的人則傾向追求眼前的利益。

當時,我選擇去演講而不是陪伴父親;在感到疲倦時,我沒有選擇照顧父親,而是選擇了「安逸」,也就是「方便」。我自認為這個決定是基於「現實」,但假設當時我選擇和父親共度時光,是否更能獲得長久留存的心靈遺產呢?

就像這樣,為了「方便」所做出的選擇,雖然在當下感到愉快舒適,但最終可能導致後悔。相反的,為了「價值」所做出的選擇,雖然當下感到辛苦,卻能夠留下引以為傲的成就感。「成就感」不僅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有價值的選擇,也會影響我們的自尊心。

能讓我們感覺到成就感的情況,大致可分為以下2種:

第一,為了自身的成長而付出努力,並且親身體驗到成長。例如透過學習寫程式,發現自己未曾意識到的天賦,接著努力成為一名程式設計師,也提高了自己的身價,這時就會產生成就感;精打細算存錢,一路從18坪公寓搬到23坪、甚至33坪的公寓時,也會產生成就感;當YouTuber的頻道訂閱數和觀看次數增加時,也會對付出的努力產生成就感。以我而言,當我陸續出版第 1 本書、第2本書時,也感受到了作家身分帶來的成就感。(相關閱讀:意志力如何鍛鍊?吳淡如:做一件可以一個人完成的事

第二,超越自我,開始尋求自己對世界的意義。這可以解釋為「利他主義」。如果一個人非常關注流浪狗的議題,他可能參加流浪狗救助活動,或者在流浪狗庇護所擔任志工,從中得到成就感;有些人將辛苦留長的長髮捐贈給癌症患者,也因此產生成就感;有些人則透過抵制不良企業的商品、為社會問題發聲,從這類行動中感受到成就感。

我有一名患者提到,雖然他發起的「廢止青少年犯罪減刑」請願,並未超過連署門檻20萬人,但他仍然很有成就感;有些父母在清晨時分就到魚市做買賣,含辛茹苦養育子女長大,從中獲得成就感;有些作家收到讀者回饋「閱讀之後獲益良多」,因此產生成就感。不僅如此,利他主義會延伸出「分享的美學」,使人自發性地將自己擁有的東西提供給世界。

常抱怨自己命不好的人 其實是一連串選擇「方便」的結果

時常選擇「方便」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更加成功。

當我的父親被診斷出胃癌第4期,持續接受手術和抗癌治療、在生死邊緣掙扎的同時,我正努力撰寫第2本和第3本書,以作家身分累積作品。乍看之下,我可能是位成功人士,然而,當父親去世後,我意識到在重要抉擇上選擇「方便」必然帶來後悔。倘若有時光機可以帶我回到父親還活著的時刻,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價值」。

不知道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時常抱怨自己的命運坎坷。靜靜觀察這些人的生活便會發現,他們並非命運坎坷,而是反覆在重要的時刻選擇了「方便」,才導致現在的局面

50多歲的瑛淑經常抱怨女兒們不看重自己,她與第 1 任丈夫離婚後,將女兒送到鄉下的娘家,自己獨自到都市生活,後來又再婚,和第2任丈夫生了一個女兒,過了幾年後,夫妻間的衝突加劇,最終再次以離婚收場。這次,瑛淑依然無法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

瑛淑的2個女兒都知道對方的存在,但彼此完全不熟悉,而且瑛淑沒有參與女兒們的成長歷程,因此與女兒們的關係也很生疏冷淡。在孩子長大成人的關鍵時刻,瑛淑選擇了「方便」而非「價值」。這樣的結果,導致她在染上新冠病毒、接受隔離時,2個女兒連一聲問候也沒有,這讓她非常難過。如果可以回到過去,瑛淑是否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有些選擇在當下雖然能感受到樂趣和愉悅,之後卻很可能演變為指向自己的刀刃。吸毒和酒駕就是典型的例子。

人每天的好選擇不到5次 請選擇「價值」培養內在韌性

據說人類每天要做大約3萬5千次選擇,假設睡眠時間是7小時,這代表每小時要做大約2千次決定,也就是每2秒鐘就得做一次選擇。這些選擇當中,只有大約150次的選擇是有意義的,而其中可以稱為「好選擇」的次數卻不到5次。從重大的選擇到微小的選擇、從出生到死亡為止,人類必須不斷做出決策,藉由這些選擇,逐漸塑造出現在的自己。

我們每時每刻都需要評估「價值」和「方便」。如果2個選項的結果差距不大,可以毫不猶豫隨意選擇其中一項。然而,如果像是「零和賽局(zero-sum)」一樣,只能從「價值」或「方便」中擇一,那麼,請選擇「價值」吧!也許選擇「方便」的結果光鮮亮麗又立竿見影,但是選擇「價值」的人,才能培養出更為可貴的內在韌性

若能重新與父親相逢,那麼我一定會做出最有價值、最不留遺憾的選擇。

(本文摘自全美暻著,《你比想像中強大:停止內耗,找回人生主控權的35個練習》,蘋果屋出版)

加入50+好好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