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95%都發生在六十五歲的長者身上,所以也被稱為老年失智症,此外三高患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也是好發族群,事實上,造成失智的原因很多,包含基因、性別、生活習慣等,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俗稱阿茲海默症的退化型失智症,以及因中風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
基因與性別不可控制,只能從生活習慣來預防,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指出,七十歲以上的長者建議每日睡六至七個小時,已經有許多研究證明,每天睡超過九小時會提高失智的風險;再來是運動,不管是心肺運動還是肌力運動都可以起到預防作用,同時運動也能改善三高症狀;最後,則是社交。
「離群索居的長輩,無法跟社會互動,更容易罹患失智症」,徐文俊說道,許多長輩有社交隔離的情況,或因個性孤僻,或因行動不便,種種原因斬斷他們與社會的聯繫,長時間處於人際孤島,便容易被失智症找上門。
情緒是無力的具象化 學會擁抱患者的不安
失智症患者會慢慢失去與人互動的能力,除了時常遺忘事情,也會因為缺失方向感造成諸多困擾,社會上不乏許多失智老人走失的消息。
「我今天吃藥了嗎?我東西去哪了?是不是你偷走了?」不少失智症病人會因為懷疑、妄想質問家人,尖銳的語言在親密關係中劈出裂縫,難免會讓照顧者心生怨言,徐文俊強調:「懷疑、妄想並不是病人自己願意的,他們也被疾病所苦」。
情緒成為無力的具象化,罹患失智症的病人,常因為無法好好表達,被焦慮、易怒蠶食,也會因為未來的黯淡出現憂鬱情緒。因此,同住家人在初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要能夠辨識患者初期的症狀,面對不斷提問的患者也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回答,避免不耐煩的語氣,才能接住患者,擁抱他們的不安。
大家不妨思考看看,社會在面對牙牙學語的稚童時,會因為他們的語無倫次哄堂大笑,但同樣的情況發生在遲暮老人身上,卻會令人疲憊不堪,也許是因為孩童象徵著未來與希望,而長者卻逐漸走向落幕,讓我們下意識避免花費更多心力在後者身上。
失智症緩解三要點─ 身動、腦動、互動
失智症還能康復嗎?如果是因為缺乏維生素或甲狀腺激素不足引發的失智症,可以透過後續補充來復原;中風引起的血管型失智症,也可以透過治療回復,但無法回到原來的狀態;最後,就是退化型失智症,在醫學上會透過乙醯膽鹼酶抑制劑來改善患者認知功能,也是常見的阿茲海默症治療藥。
對於退化型失智症,過往醫療技術只能緩解症狀,不過美國去年通過lecanemab與donanemab兩項新藥許可證,這兩項藥物可以透過移除腦內沉積的類澱粉蛋白,提升治療的效果,因此徐文俊也期望,今年食藥署能夠通過這兩項新藥,造福台灣失智症患者。
除了藥物治療,也會透過「三動─身動、腦動、互動」,來幫助患者穩定病情。身動如字面意思,患者可以透過運動改善症狀,順帶控制三高;腦動是為了持續刺激認知,保持大腦的功能;互動則是指社交,除了與外界有聯繫,透過與他人交談也可以抒發病人的情緒。
失智症年輕化是社會進步的惡果?
失智症過去常被通稱「老年癡呆」,不過近幾年卻出現年輕化的現象,不再只是老年人專屬,徐文俊對此解釋道,醫療逐漸進步,所以能夠在很早期就檢測出失智症,讓病患年齡下修
點我加理周寶-官方LINE好友最新看漲訊息報給你知 👉https://lin.ee/EDu8u6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