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整理
最新公佈的美台 4 月 PMI 中, 美國 ISM PMI 47.1(前 46.3 )連 6 個月維持在收縮區間,但新訂單和生產指數小幅回升至 45.7(前 44.3)和 48.9(前 47.8)且投票組成出現明顯好轉;台灣 PMI 則再度滑落至 42.8(前 47.3),受新訂單 40.6(前 44.5)和出口訂單 43(前 46.7)拖累,但客戶庫存明顯滑落至 44.9(前 47),反映去庫存仍順利進行。
財經M平方編製的 MM 製造業週期指數 4 月最新數值下降至 -0.75(前 -0.52),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製造業在去庫存階段反覆打底。
MM 研究員
美國 4 月 ISM 製造業仍處去庫存階段,然新訂單放緩趨勢有所好轉
美國 4 月 ISM 製造業為 47.1(前 46.3)小幅回升,雖然仍是連續 6 個月落在 50 榮枯線之下,但觀察細項新訂單投票組成,企業認為新訂單將上升的比例上升至 25.2%(前 19.6%),創下年內新高,同時上游製造業企業庫存認為將下降的比例 22.5% 亦明顯增加,顯示企業積極地進行庫存去化。而關鍵的客戶端存貨 51.3(前 48.9)雖然重新回到擴張區間,但觀察投票組成企業認為客戶端庫存大幅上升比例,僅從 4 月 19.9% 小幅上升至 3 月的 19.7%,主要上升來自企業認為過低比例自 21.9% 下降至 17.4%,並移往認為客戶庫存持平,因此預計客戶端存貨堆積的狀況處在緊平衡,未出現大幅的惡化。
整體來看,4 月 ISM 製造業指數在企業投票組成出現明顯好轉,同時 M平方最關注的僱傭指數 50.2(前 46.9)重新回到榮枯線上,企業回覆增加僱傭比例也大幅上升至 17.9%(前 13.7%),顯示製造業雖仍處在去化庫存階段,但在歷經 24 個月的下行後,首度出現好轉跡象,搭配最新 Q1 GDP 公佈的美國民眾工作收入進一步增長,個人可支配所得、儲蓄總額分別回升至 19.7 兆、 9462 億(前 7588 億),預計上半年美國消費經濟增速仍將支持製造業庫存去化。
台灣 4 月製造業 PMI 再度回落至歷史低檔,但庫存去化順利
台灣 4 月 PMI 數據則再度滑落至歷史低檔,同步呼應了近期中國製造業復甦並不如預期(中國官方製造業 PMI 下滑至 49.2 的收縮區間),短期的解封復甦仍停留在服務端,在歐美市場的需求也未完全恢復下,新訂單和出口訂單均表現疲軟,經理人對未來六個月的展望也小幅轉弱至 44.9(前 46.2)。
但觀察電子光學產業的未來展望仍小幅回溫至 45.6(前 45.5),並且去庫存狀況仍在順利進行,客戶庫存明顯滑落至 2021 年水準,這也帶動 未完成訂單減客戶庫存 差值繼續縮窄至 -3.5(前 -5.4)。
而製造業中相對具韌性的領域為「食品紡織」,PMI 值為 52.7(前 53),反映目前餐飲、旅遊等內需消費仍相當熱絡,4 月 NMI 也是再度走揚至 55.8(前 53.2),內需在防疫政策和口罩令鬆綁以及 6000 元現金刺激下擴張趨勢持續。整體而言,台灣的經濟繼續呈現外冷內熱的狀況。
結論:4 月美中台 PMI 均位於榮枯線下,去庫存接近末端訂單反覆
結合美、中、台 4 月 PMI 客戶存貨與新訂單 數據來看,新訂單放緩反映全球商品需求在淡季下仍在打底階段,使美國、中國、台灣新訂單減客戶庫存降至 -5.6(前 -4.6)、 -0.6(前 -4.1)、 -4.3(前 -2.5),財經M平方編製的 MM 製造業週期指數 4 月最新數值也下降至 -0.75(前 -0.52),但經過數季的去庫存後,多數指標正反映各國庫存去化順利,例如台灣、中國客戶庫存指數已降至 50 之下,美國雖持穩在高檔,但投票組成已出現好轉,後續等待下半年需求推動下,製造業動能逐步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