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常春藤心理學家:想養出有創意的孩子 家長要「建設性爭執」

天下雜誌

更新於 2024年12月10日07:23 • 發布於 2024年09月23日08:05 • 樂羽嘉
常春藤心理學家:想養出有創意的孩子 家長要「建設性爭執」
常春藤心理學家:想養出有創意的孩子 家長要「建設性爭執」

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組織心理學家格蘭特(Adam Grant)在播客節目《What Now? with Trevor Noah》中表示,經常以建設性方式爭論的家長,會養出更有創意的孩子。

格蘭特2017年在《紐約時報》寫道,這樣的孩子在心理上也會更有韌性。專家認為,韌性是成功人士很常從小開始培養的能力。

這裡的爭論並不是指尖叫或嘶吼,而是示範給孩子看什麼叫做有生產力的討論,也就是雙方都參與對話、傾聽彼此的說法,最理想的是最後能夠達成健康的共識。

格蘭特指出,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看到雙親能夠有效解決緊張,他們就會知道爭論並不但不一定會造成長久的衝突,還能夠催生解決問題的創意方法。

格蘭特在8月15日上線的播客節目中解釋,「這些家長選擇不去默認、遵從權威人物告訴你的事情,讓孩子瞭解到,『現在有兩個不同的權威人物……他們意見不一。』」

「這可能增加了認知複雜度,但也可以讓孩子有更多勇氣去挑戰現狀,因為並不是只有一個正確答案。」

研究顯示,建設性的歧見能夠以數種方式幫助孩子培養創意。

其中一項研究要求30多歲的成年人寫出「想像中的故事」,結果發現那些最有創意的作者,孩提時期經歷過雙親的衝突。另一項研究發現,最有創意的建築師和科學家都經歷過等量的家庭內摩擦。

格蘭特寫道,「如果沒有爭論,你就不太可能放棄做事情的舊方法,更不用說嘗試新方法了。」

「歧見是團體迷思的解方,要學習如何提出、接受異議,沒有比兒童時期更好的時機。」

所謂建設性,是指討論以找出解決方案為重點,沒有大吵大鬧或是翻舊帳、表現出敵意行為,沒建設性的定義則正好相反。

解決衝突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花一些時間來解決事情並沒有關係。家長不應該總是避免衝突或不讓孩子知道衝突,接觸到衝突可以成為孩子未來處理自己關係的學習機會。因此,家長必須注意自己處理衝突的方式。透過建設性的解決策略,家長可以一次聚焦一個問題就好,避免進一步衍生事端或是偏題。最重要的是,家長應該讓孩子知道自己不是問題所在,聚焦在與孩子建立正面的關係。

培養創意不一定要犧牲孩子的安全感。一項2009年研究觀察了235個家庭,發現家長會建設性爭執的5到7歲孩子更有情感安全感。3年後學者再次觀察這些家庭,發現這些孩子展現出更好的同理心,在學校也更加友善。

格蘭特在2011年的著作中也寫過,「良性的爭執並不是戰爭,甚至不是只要拉繩子拉得夠用力就能把對手拉過來你這邊的拔河比賽。」

「那更像是一場沒有經過編舞的舞蹈…若你可以適應對方的步伐,也讓對方適應你的步伐,就更可能達成一致的節奏。」

(資料來源:CNBC、Kinderkloud、USA Today)

【延伸閱讀】

面對老去,沒結婚也沒小孩 張曼娟:我一點都不覺得很淒涼

斯里蘭卡為何選出第一位共產總統?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07期《兆元台廠 AI機器人上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