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農業保險體檢04》農民保費越少越好?保險公司賺太多?看氣象數字理賠為何出問題?

上下游新聞市集

更新於 09月12日10:00 • 發布於 09月11日16:06 • 上下游News&Market
農業保險體檢04》農民保費越少越好?保險公司賺太多?看氣象數字理賠為何出問題?

續前文)農業保險政策上路第十年,隨著水稻收入保險基本型推出,覆蓋面積上揚至 51.5%,但也凸顯其他作物保單進度緩慢。

對於農業保險,農民多抱持懷疑、觀望的態度,並視為「投資」或「賭博」,如果無法回收保費,乾脆不進場,部分投保過的農民更認為,農業保單只是白白讓保險公司賺錢。

學者指出,保單的確有改進空間,但農民也需調整對保險的看法,農業保險公司則針對現行保單設計與改進提出說明,《上下游》針對各界對農業保險最常出現的疑問,進行多方採訪,針對現階段農業保險推不動的死結,找出可能鬆脫的一絲縫隙,請看看農民與保險公司之間的直球對決!

Q1:農業保險和天災現金救助差在哪?

過往農民看天吃飯,為使農業穩定經營,各國陸續發展農業保險。逢甲大學國際貿易系教授楊明憲曾編譯《主要國家實施農作物保險模式之探討 》(以下簡稱《探討》),文中指出,農業保險在歐、美、亞洲都相當發達,美國已發展出多重災害險、單位面積產量保險等產品。

日本甚至有地震、火山爆發險,中國、印度、泰國及斯里蘭卡也都有開辦,印度、斯里蘭 卡及泰國以水稻、棉花、小麥等主要作物為標的,中國則提供所有農作物保險。

台灣因天災造成農損時,政府會提供天災現金救助。農業部首任部長、中興大學特聘教授陳吉仲表示,農民領取天災現金救助,無需先繳納任何費用,但農損判定需到場現勘,倘若損害範圍大,勘災往往曠日費時,且部分政治人物甚至將爭取天災現金救助視為政績,判定災損常有爭議。但農業保險有明確起賠條件,溫度、雨量達標便能理賠,可省去勘災時間、人力。

Q2:保費是拿來幹嘛的?

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說明,保險的用意在於分散風險,各投保人定期繳納保費,保費積少成多,當部分投保人遭遇困難、急需用錢時,便由共同保費中提取部分作為理賠、降低投保人的負擔。

周妙芳解釋,過往天災來臨時,農作物、農園損毀,農民不僅收入降低,可能還要自費復耕。農業保險累積的保費作為基金、提供理賠,能使農民不會因天災而破產,例如:南部農民遭遇高溫豪雨、東部農民遇到颱風、北部農民面臨寒流,此時,其他倖免於難的農民所繳納保費便成為理賠金,彼此輪流分攤。

農業保險體檢04》農民保費越少越好?保險公司賺太多?看氣象數字理賠為何出問題?
農業保險的用意為分散風險,風調雨順時繳納的保費能在天災時理賠。(攝影/林怡均)

Q3:為什麼不同作物、水產、不同縣市,保費都不一樣?

農金署資料顯示,所有農業保險中,水稻保費最低,一、二期作的水稻收入保險基本型保費分別為每公頃 1300 元及 1600 元。

基本型保費由農業部全額補助,稻農毋需繳納保費;保費較高的水稻收入保險加強型,一、二期作每公頃保費均不到一萬元,農業部補助 50%,各縣市政府補助 10% 至 40% 不等,部分集團產區也會吸收保費,稻農自負保費每公頃約 1000 元至 5000 元。

水果類作物保費較高,例如:香蕉植株保險每公頃最高保費為 4 萬 1956 元、芒果的災害連結型及區域收穫型保單每公頃保費均超過 5 萬元、柚保險中,台南及花蓮每公頃最高保費落差超過 1 萬元。漁業保險的保費更高,石斑魚保單位列第一,每公頃最高保費超過 31 萬元。

台灣產物保險公司發言人黃先生以車險類比,發生過車禍、出過險的人,承擔保費變會提高,「保費高低與風險成正比」。

周妙芳進一步說明,保費、理賠是依據大數據精算設計而來,農漁產品保單參考資料包含面積、產量、分佈地區、生產成本、銷售收入,以及過往天災農損紀錄。換言之,產值越高、過往遭遇災損越頻繁、理賠程度越大,保費也會越高。

一樣的作物保單,各同縣市的補助程度不一。《上下游》採訪各地農業局處時,發現各縣市政府財政狀況不同,經費有限時,便會針對特定作物保單訂定補助程度。

例如:彰化縣因水稻並非高經濟作物,所以水稻保單的保費補助為 25%、高於其他作物的 10%;雲林縣補助保費標準為 25%,但考量到香蕉種植時間長、單次災損嚴重,所以把補助額從 25% 提高至 40%;新竹縣則只補助水梨、柑橘保單,因為其他作物栽培規模較小。

Q4:保險公司爽拿保費賺大錢?

曾投保過的農漁民質疑,農業保險政策僅是「圖利」保險公司。不過,《上下游》詢問保險公司對農業保險的看法時,富邦、國泰、華南、台灣產物等公司的答覆中,有一組共同關鍵字:「配合政策」,更將農業保險視為「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

對於農業保險,華南產物保險也透露,公司開辦的木瓜、荔枝保單,近三年損失率分別為 45.01% 及 32.35 %,意即若保費 100 元,其中有 45、32 元用於理賠,但其餘的 55、68 元並不等於保險公司的獲利,還要支應人事、再保費用等成本 。

「再保」是保險公司分攤風險的方式,若理賠金額非常大,保險公司同樣有經營風險,因此會將保單再向國際公司投保,整體而言,「農業保險的損失率比一般意外險高得多」。

台灣產物保險公司發言人黃先生直言,公司開發降水型水產保單,開辦前兩年「都虧錢」,目前公司內部普遍認為,開農漁業保險無異於「做公益」,保險公司並不期待從中賺到錢,「只求打平、不虧就好」。

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張宏浩曾多次參與農業保險相關會議,並擔任審查委員,他在會議上觀察到,若非政策需要,保險公司多不願主動開發農業保險,這意味著農業保險是「很難賺錢」的業務。他評論:「如果農業保險很好賺,根本不用等政策,保險公司早就去做了」。

Q5:農民負擔保費越少,投保率就會提高?

針對農漁產品,農業部補助 1/2 或 1/3 保費,各縣市政府補助 10%至 40% 不等,補助額度最高的是桃園市及台中市,兩都均補助 40%。

桃園市農業局農務科林小姐分析,儘管桃園農民僅負擔 10% 保費,但不少老農厭惡任何保險,寧可繼續領天災現金救助。投保者大多為青農,且有的農民其實也不了解保單內容,「在我們看來,理賠才是決定投保的關鍵」。

台中市農業局副局長蔡勝德也表示,台中市的農業保單中,近九成為水梨,因為過往有理賠,其餘作物保單的投保狀況並不踴躍,「農民並不了解保險本質,只看理賠」。此外,納入台中市的作物保單很少,台中市的作物繁多,但僅 11 項可投保。

不過,花蓮縣農業處農政科科長吳秉叡分析,即便農民只需負擔 10% 保費,若保單原始保費非常高,那農民依舊會却步。他觀察到,水果作物保單每公頃的原始保費多在 3、4 萬元以上,而覆蓋率最高的水稻收入保險,每公頃原始保費不到 1 萬元,「如果農民自負保費夠低,確實能提高投保率」。

楊明憲編譯的《探討》也指出,歐美亞各國推行農業保險時,也提供保費補助,以美國為例,美國推展農業保險超過半世紀,保險覆蓋面積超過 119 億公頃,覆蓋率高達九成,聯邦政府保費補貼也不斷增加,1980年代保費補貼不到10 億美元,2011 年便已成長至 73 億美元。

Q6:為什麼有農民情願領救助,也不要投保?

《上下游》採訪產地後發現,投保過的農民大多認為保費貴且不易理賠,理賠杯水車薪,投保並不划算。原本未投保、觀望政策的農民聽聞投保的負面經驗後,對農業保險更加不信任、更不願投保,造成農業保險覆蓋率原地踏步。

保費是否有可能更低、理賠金額可再提高嗎?農金署副署長周妙芳強調,保險的用意在於分散風險,若特定保單沒人保、或是特別多人保,「都沒有代表性」。而理賠金提高,意味著風險、保費都更高,保單條件絕不可能「只對一方有利」。

Q7:保險起賠看氣象數字,哪裡有問題?

氣象參數型、降雨型保單,會以各地氣象觀測站數據,判定是否理賠,但觀測站和農地的微氣候會有差異。以木瓜保單為例,高樹鄉果農張國興投保過三次,不過,屏東縣的氣象觀測站位於三地門鄉,觀測到的氣溫、降雨量與高樹鄉實際狀況不同,他的木瓜因水傷多次受損,但卻僅理賠一次。

苗栗縣農業處副處長蔡政新也指出,卓蘭鎮的水梨在凱米颱風時明明就有災損,但苗栗的縣氣象觀測站位於獅潭,初步觀測數據判定未達啟賠標準,造成梨農非常不滿。

周妙芳表示,不論是政策型還是商業型保單,農金署都會定期邀請保險公司、學者、合作社、農民等, 一同檢討保單內容,並持續滾動式調整。

政策型保單如香蕉收入保險,產地頻頻反映平均收入以「年均價」計算並不合理,因此農金署近兩年開始試辦半年期的春夏蕉、秋冬蕉保單;商業型保單如柚保險,一開始試辦時僅納入台南、花蓮的文旦柚,後續開放全台各地文旦柚都可投保,近期更將西施柚、紅柚、白柚等柚子都納入。

開辦木瓜保單的華南產險則回應,公司平均每三年會檢討一次保單,也希望能有更精確的數據,因此會持續爭取增設氣象觀測站。今 (2024) 下半年更會調整保單內容,包含保費、起賠點、賠付比例,盡可能降低農民負擔,「我們是真心想把農業保險做好」。

Q8:農民自負多少保費才合理?

農業保險政策仍在推廣初期,所有保單中,水稻收入保險基本型的保費是由農業部全額補助,其他作物保單是否應比照辦理?對此,陳吉仲表態反對,他認為,農民繳納保費,意味著共同分擔經營風險及栽培責任,「無論金額多寡,農民都應繳保費」。

保險公司明白指出,風險高、理賠額度高的保單,相對保費也會高。然而,農作物豐收時價格易下跌,歉收時產量大減,農民收入起伏波動,生產所需肥料、農藥、人工成本年年上揚,儘管有補助,部分自負保費仍是一筆支出。

屏東縣南州鄉果樹產銷第 30 班班長余致榮,年年投保香蕉植株險及收入保險。他將肥料、農藥、人工、農機攤提等生產成本,與自負保費加總後精算,余致榮表示,目前保費約佔總生產成本的 6% 至 8%,「可以接受,但不夠理想」。

因為一旦需要理賠,意味著遭遇天災,儘管有收入險,但總收入依然會下滑,農民面對生活、復耕仍有財務壓力,保費自付額若能落在總生產成本 5% 以內,「是比較理想的」。

余致榮認同農業保險,但保費會成為農民新增的成本,落在5%以內較理想。(攝影/林怡均)
余致榮認同農業保險,但保費會成為農民新增的成本,落在5%以內較理想。(攝影/林怡均)

Q9:如何增加投保率?

除了修正保單內容,降低農業經營風險、調整其他農業政策,也是推動保險的關鍵。台大農業經濟系主任張宏浩一針見血指出,只要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政策存在,「農業保險就很難推」。

長期來看,天然災害現金救助政策應設定退場時機,短期來說,整體農業輔導措施也要更細緻,甚至與保險搭配。

張宏浩表示,若目前農業生產模式不變,經營風險也不會降低,現階段的設施、資材補助政策應重新評估,「針對能降低經營風險的項目補貼」,例如:較不易受天候影響的環控設施。

此外,設施、環控系統相關補助也可要求農民記錄或上傳溫濕度、降雨量、風速等氣象數據,讓每座農業設施都成為當地微氣候的觀測站,提供更多數據協助判定理賠、設計保單。

系列閱讀:

農業保險體檢 01》水稻保單最成功,香蕉收入險受歡迎,高梁保單異軍突起

農業保險體檢 02》釋迦是水果投保冠軍,水梨理賠爭議大,柚子保單難滿足不同產農需求

農業保險體檢03》芭樂難理賠,木瓜保單改進中,漁業投保大起大落,多項農漁產品缺保單

農業保險體檢04》農民保費越少越好?保險公司賺太多?看氣象數字理賠為何出問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