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凌晨,嘉義發生芮氏規模6.4的極淺層地震,全台震感強烈,多地陸續傳出災情。包括土木技師公會在內的專業團體迅速動員,協助地方政府進行搶災與勘災工作。然而,地震下仍顯現公共基礎設施抗災能力仍不足而損壞,如維生管線等,更突顯立法院將公共工程委員會(工程會)破億元業務費預算凍結的政策危機。
台灣位處地震帶,天災的發生無可避免。在氣候變遷影響加劇的情勢下,地震、颱風及豪雨等災害威脅加深。立法院將工程會預算凍結,這不僅對國家基礎設施的推展安全構成重大隱患,將影響公共工程災害應變、維生能力及無法建構安全生活環境品質。工程會是負責公共工程規劃、執行及監督的重要機構,主掌政府採購法、技師法與工程技術顧問公司管理條例,其業務範疇,亦漸由督導考核擴大並強化為輔導與服務的功能與角色,以及增強工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預算凍結無疑削弱國家基礎設施恐無法發包,影響抗災能力及維護效能,對於國家安全與人民生活環境構成重大隱患。
台灣的地理位置及災害頻率,抗災與減災能力都需要大量投入資源,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置,這些都需要進行詳細的規劃、執行及監督,需有充足的財政支持。工程會業務費部分預算遭凍結,將使重要的基礎公共工程推動停滯,也會影響抗災、防災等技術的輔導發展,將使台灣在公共工程災害應變承受的能力不足。政府應重新審視災害風險與基礎建設之間的關聯,應將工程會業務費解凍,反而更應提高其預算,對國家整體防災安全及提升環境至關重要,工程會才能順利推動各項重要公共建設,提升台灣的基礎建設防災韌性。另推展採購案件若發生履約爭議,凍結工程會預算將無法順利執行申訴、調解等行政費用,勢必影響工程進度等。
凍結預算或許能短期控制財政,但後續將有更大長期風險及反撲在人民的生活環境災害,最終將是國家損失巨大及全民受害。天災雖無法避免,但其損害卻可以透過完善規畫及完成韌性公共基礎建設來降低,為國家與人民打造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立法院應正視公共工程安全風險及國家基礎建置的長治久安,盡速解凍工程會業務費預算,更應增加預算,藉以提升工程會在全台灣韌性基礎建設上規畫、執行、監督、輔導等重要工作,以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讓國家基礎核心競爭力上的永續發展。(推薦閱讀:觀點投書:每天80億預算的政府VS每天80元餐費的弱勢家庭)
*作者為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中華工程仲裁協會 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