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22歲男大生患「致命心律不整」 最新心臟去顫器防猝死危機

健康醫療網

發布於 1天前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
預防復發、猝死危機,EV-ICD提供安全有效治療新選擇。
預防復發、猝死危機,EV-ICD提供安全有效治療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一名22歲的陳先生,2個月前於學校午休時突然失去意識並倒地抽搐,多虧同學即時進行心肺復甦術,才讓他恢復生命徵象。儘管如此,陳先生起初並未將此事件放在心上,直到在家人強烈建議下,才就醫檢查。經問診發覺患者祖父在中壯年即無預警猝逝,發現其罹患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預防復發、猝死危機 EV-ICD提供安全有效治療新選擇

臺中榮總心臟內科李冠毅醫師說明,為了有效預防未來可能的再次昏厥及心因性猝死,考量他很年輕且防止血管內導線併發症及瓣膜逆流的風險,決定以最新EV-ICD (Extra-vascular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血管外心臟去顫器植入手術來治療,經2小時手術順利完成。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1天後即轉至普通病房,目前已康復出院,身體恢復狀況良好。

傳統植入式去顫器 存在併發症風險

手術由臺中榮總心臟血管中心內外科團隊共同合作完成,臺中榮總心臟內科謝育整醫師指出,傳統植入式去顫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將去顫器植入在鎖骨旁的皮膚下,其導線會經過靜脈、穿過瓣膜進入心臟,目前手術技術雖已十分純熟,但植入過程中,仍可能有1-5%可能發生心臟穿孔的風險,而導線經過植入後,長期仍存在7%心臟瓣膜損傷、5.8%導線斷裂及1.5%細菌感染等併發症的風險。

血管外心臟去顫器 減少創傷、降低併發風險

臺中榮總心臟外科魏晧智主任說明,最新的血管外心臟去顫器,免除導線經由靜脈進入心臟的路徑,改由特殊的波浪型導線植入在胸骨下方,去顫器則植入在腋下皮下,減少傳統手術可能造成的創傷,更有效降低併發症發生,提升患者生活品質。

臨床研究證實EV-ICD具高度有效性與安全性,目前歐美、澳洲等國際醫學中心也都已於臨床推廣採用。衛福部於2024年核可,臺中榮總手術的成功代表台灣心臟醫療技術與國際接軌,未來能幫助更多患者,讓更多人受惠於這項先進技術。

【延伸閱讀】

加入【健康醫療網】Line@好友,天天關注您健康!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