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從小立志投入音樂劇製作,劇場媽媽林奕君:藝術是內涵的基底,當孩子比別人有更多選擇時,路也會更寬廣

未來Family

發布於 06月03日02:35 • 余玫鈴

在AM創意的官網上,林奕君最吸睛的頭銜是「幼稚園最搶手、熱門的故事媽媽」,介紹文字寫著:「對藝文、教育、公益有無限理想,擁有用不完的熱情、堅持到底的執行力、磨不完的耐心、溝通陰陽界的能力……」看了不覺令人莞爾。

她於2011年創業,起心動念是希望推廣表演藝術,走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並秉持著童心與創意,陸續創作適合全年齡觀賞的家庭音樂劇。同時,建立表演藝術的教育與培訓機制,培養優秀人才,像是最年輕的金馬影后林品彤,就曾經參與過AM創意的音樂劇演出。

真正見到本人,果然如文字所敘述的那樣活力四射,言談間滿滿都是對音樂劇的理想與熱情。「如果我們希望台灣是一個在生活中融入藝術涵養、文化價值的地方,藝術扎根是非常重要的。」林奕君說。

立志投入音樂劇製作

似乎從小就注定要走藝術推廣的路,林奕君國小、高中都是念音樂班,但她對當演奏者沒興趣,反而是在高中的課堂上,看了《悲慘世界》音樂劇錄影帶被深深吸引,後來又因為到連芳貝老師「音樂劇坊」擔任音樂劇製作助理,萌生了將來想要投入音樂劇製作的念頭。

「我很早就很清楚未來想要走的方向,但是對在台灣有志做表演藝術的人來說,這條路好窄喔!即便是已經念了特殊的科班,機會還是很受限,而音樂劇內容等於是將音樂、舞蹈、戲劇做橫向整合,各種層面的事情都看得到,這才是我想要的。」

只不過她長期觀察,台灣很多時候把音樂劇只定位成給小孩看的表演,用的語彙及內容相較來說比較單一。「我個人是覺得應該讓孩子看到更多不同層次的表演,甚至讓孩子直接進入劇場,為他們創造更多的想像力跟空間。」

也因此,高中畢業之後選擇到英國城市大學念書,後來繼續攻讀文化藝術管理暨政策研究所碩士,回台後在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擔任行銷公關,都是為了想要一圓她心目中的夢。

林奕君特別提到,在英國留學的時候,學校要求跟當地的社區居民們一起共享學習成果,她覺得那是很美好的經驗,「為什麼國外的藝術生活這麼寬廣,那是因為社區裡面隨時都有活動,經常有劇場演出,大家去買票看戲,是很自然的事情。」

劇團和孩子們一起長大

夢想的引擎啟動之後,林奕君開始投入籌備AM創意,一開始的形式比較偏向音樂劇製作公司的形式,想和一群創作者夥伴共同創造一些可能性,後來自己當了媽媽,目標變得更明確,加速她想要跟孩子們「藝起玩」的決心。

由於初期沒有太多資源,她告訴自己一定要跟大的機構或團體合作,讓大家了解AM創意到底在做些什麼。「我們第一年跟兩廳院合作跨藝術音樂劇場《大手牽小手》系列,也邀請美國音樂劇與戲劇學院(簡稱AMDA)百老匯師資到台灣開設音樂劇大師班,甚至帶演員前進北京、上海演出。最主要當然是希望我們被大家看到,讓更多觀眾可以認識我們。」

接著林奕君一邊引進國際型劇目,也同步發展屬於台灣的IP,將一個又一個音樂劇搬上舞台。

全球第一個拿到中文版權的佩佩豬中文版權的《佩佩的尋寶之旅》、改編自作家林良散文集的《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還有全劇採英語發音中文字幕、以16世紀荷蘭據台時代為背景《重返熱蘭遮》,更邀請紐約百老匯音樂劇的導演傑佛瑞鄧恩來台執導,而《Musical TARU!恐龍復活了!》是與韓國製作團隊Culture Holic共同製作。

最特別的是,AM創意有很多劇目的劇情發想,是以林奕君自家的日常故事為靈感。「我有3個小孩,我常笑說,AM是跟著我們家的小孩一起長大的。」

她舉例結合現場樂團演奏、歌舞和可愛手操大型動物偶的《Rooftop Zoo屋頂動物園》,裡面就有融入好多她和兒子、女兒互動的親子對話,另外將外籍看護故事搬上舞台的《我的媽媽是Eny》,劇情描述雙薪家庭找來印尼籍傭人Eny幫忙照料家中長輩,進而引發文化差異、信任等種種問題,而會想推出這部劇,也是因為當時家裡正好有一位Eny阿姨幫忙家務。

藝術讓孩子有更多選擇

身為一位劇場創辦人兼媽媽,林奕君的忙碌程度自然不在話下,讓人好奇她怎麼有時間照顧小孩?她一臉輕鬆地說:「我的小孩從老大到老么,小時候都是跟著我一起進辦公室,我忙公事,他們就在旁邊畫畫。等到他們大一點,甚至還會主動幫忙服裝管理、cue字幕等工作上的瑣事。」

她分享,孩子經常接觸劇場,多了與藝術交會的機會,專注力和空間感、色彩運用的能力都會變好。

奕君投身音樂劇製作,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也對藝術感興趣。

林奕君指著辦公室牆面上的「Play Together」字體,是目前念國二的兒子,在幼稚園大班時期創作的作品,「我當時正在思索如何用童趣的方式經營,那個時候兒子常跟著我們進出劇場,有一天看到他拿各種貼紙跟馬克膠在地板做拼貼,我就請他幫忙貼了這些字。」在劇場玩的這件事,是大家都可以一起來的。

她又舉了另一個例子,「某次剛好《Rooftop Zoo屋頂動物園》臨時要到北京演出,正苦惱著大型佈景要怎麼運過去,沒想到兒子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很簡單啊,我們搭帳篷的時候不是也搬了一大堆東西在車上嗎?到了之後再一個一個接起來就好了。』」沒有邊界、沒有受限,孩子反而會迸出大人們沒有想到的solution(解決方案)。

因為耳濡目染,林奕君的兒子、女兒都對表演十分有興趣,她也樂觀其成。「女兒演過駱以軍老師的小兒子音樂劇《沙發有黑洞!》,兒子參與過白先勇老師作品改編的舞台劇《孽子》演出,兒子還很臭屁地跟我說:『媽媽,妳什麼時候有在2000多人面前講過話或演出過?我比妳還早耶!』」

對於當今許多家長仍然以課業為第一考量的想法,林奕君語重心長,「我覺得這個問題有很多面向,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沒有人告訴他未來可以有多少選擇。但真正有遠見、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眼界的家長,遇到孩子有興趣的事物,就放手讓他學習吧!」

她接著說:「有很多的能力是自己要慢慢培養出來的,很像一個創作培養皿的概念。我這裡希望給孩子們一個多元的空間去學習,去了解劇場的創作也好,或是把自己的想法內化演繹也好,他看到不同的東西後,會開始思考:我想要去哪裡?」

林奕君強調,不能光只是用制式的方式去綑綁孩子的未來,「藝術是內涵累積的基底,即便只是抒發情感都好。至於將來會不會持續下去?不曉得,但當他有比別人更多選擇的時候,路也會更寬廣。」

照片:林奕君 提供

>>免費訂閱《未來Family週刊》全方位教育教養媒體,教好孩子不求人!
>>加入《未來Family》好友!看更多內容!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1

  • 天佑
    寶貝,穿個好衣服。也好入眠。情緒會更好! 點擊開啟shopee.tw/ka2zdco_o9 進來看看。
    06月03日08:24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