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結核菌就靠卡介苗
卡介苗是預防結核菌感染的活性減毒疫苗,源自於西元1921年法國運用感染牛的分支桿菌經過減毒後製造而成,其中成份並非一般感染人類的肺結核桿菌。古彥男醫師解釋,藉由分支桿菌接種至人體上,引起免疫力;有了抗體之後,如果不幸感染了結核桿菌,此抗體就可以對付結核桿菌。
針對卡介苗的預防效果,不同研究的結果差異分歧,不過,古彥男醫師指出,卡介苗的主要用意並非是完全預防結核桿菌的感染,而是避免年紀較小、抵抗力較差的寶寶因免疫力不佳引發嚴重結核桿菌併發症,包含結核菌造成的腦膜炎或全身散播性的結核病。此類疾病會造成腦積水、脊髓障礙、腦血管病變、腦梗塞等不可逆病變,最後導致終身殘疾的後遺症,且其伴隨高致死率。
如果單從預防嚴重結核桿菌併發症來看,卡介苗的保護效果還不錯,大概有85%以上,但若針對單純結核菌的感染(像是肺結核)就不一定了,有些寶寶接種之後,其保護效果並不是這麼好,有些寶寶則擁有還不錯的保護力。
保護效果約有10~15年
一般來說,卡介苗的保護效果約有10~15年,也就是說一般成人大概都沒有卡介苗的保護。不過,成人抵抗力比孩子還要好,即便受到結核桿菌感染,並不會像孩子一樣高比例地演變成嚴重結核桿菌併發症。因此,成人並不太需要過於擔心。
發燒+久咳有可能感染結核菌
如果接觸或吸入含有結核菌的飛沫或空氣,便可能受到感染,因此影響人數眾多。一般來說,感染結核菌的症狀就是久咳(超過一個月以上,甚至有些人會咳出血)、精神疲憊、胸悶胸痛,也容易發燒,晚上有時會盜汗、體重減輕、食慾變差。
接種卡介苗的禁忌
●體重小於2500公克
●免疫功能不全
●皮膚有嚴重病變或濕疹
●正處於發燒狀況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病症
●疑似結核病人及疑似被結核菌感染者
●正處於麻疹及水痘的感染期或復原期
●孕婦
接種卡介苗之後有膿泡是正常的
卡介苗接種後,一開始在注射部位會形成紅紅的小凸起,通常不會很明顯。通常到了1~2個月之際,逐漸形成膿泡,這個膿泡有可能破掉而流膿出來,此時只要使用無菌的紗布或棉花棒擦拭乾淨,保持清潔與乾燥即可,不需要刻意擠壓或是擦拭藥膏、酒精或優碘。大概在接種卡介苗的2~3個月之後,膿泡就會慢慢地自行吸收,變成如同大人身上卡介苗疤痕的樣子。
自從去年改成5個月大接種之後,古彥男醫師在門診上發現,部分寶寶的膿泡大小較大,膿泡消腫的時間較久,像是古彥男醫師自己的寶寶於5個月大時施打卡介苗,過了6個月之久,已經滿11個月了,膿泡還沒完全吸收。
疾管署亦有針對此一狀況發布新聞稿,分析原因有可能是5個月大的寶寶,與1個月大的寶寶相比之下,免疫力較強,所以,對於卡介苗的反應也較強烈。如果寶寶的膿泡超過3個月還沒完全吸收,或是大小過大,疾管署提供以下建議:
1、若膿瘍及紅腫未再擴大,可持續觀察待其自動排膿癒合,每1~2個月回診1次。
2、再觀察1~3個月後膿瘍及紅腫未有消退跡象或持續變大,可考慮依病灶情形採用針頭抽吸(needle aspiration)排膿;不宜採用手術切除。
3、若傷口持續有滲出液等情形,可考慮使用口服或局部抗結核藥物,宜轉診兒童感染科。
4、不宜使用外用類固醇藥膏。
也有可能出現不良反應
接種卡介苗之後,常見的輕微不良反應就是膿泡太大、接種部位化膿以及淋巴結發炎腫大。倘若寶寶的膿泡過大,或是到了1歲傷口尚未癒合,都可以尋求兒科醫師的協助,以針將膿抽出來,做排膿的動作。
而淋巴結發炎腫大,常發生於左側腋下,因此,古彥男醫師建議,打完卡介苗之後幫寶寶洗澡時,應特別留意腋下或身體各處,是否出現不明原因的腫塊,若有異狀應儘速就醫。
罕見嚴重反應則有關節結核、骨炎、骨髓炎…等,雖經治療1~2年後大多可恢復和正常人一樣,但如侵犯下肢骨生長板或脊椎仍有可能導致長短腳或駝背…等後遺症。
尚不建議停止施打卡介苗
爸媽或許會想既然有可能得到骨髓炎,有必要冒這個風險讓寶寶施打卡介苗嗎?古彥男醫師指出,罹患骨髓炎的比例其實非常低,根據監測資料指出,目前臺灣因接種卡介苗導致骨炎、骨髓炎的發生率約百萬分之55,尚在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範圍內。反而是如果不接種卡介苗,等於讓寶寶暴露於高風險的結核桿菌感染之下。
古彥男醫師進一步解釋,在國際之間有一建議,只要完全符合以下兩點便可停止接種卡介苗:1.詳實的結核病通報系統;2.以下任一點成立:(1)年通報個案小於5/100,000;(2)過去5年,5歲以下孩童結核性腦膜炎的平均通報率為每千萬人口小於一人(即連續5年沒有結核性腦膜炎個案);(3)年感染危險率小於 0.1%。
台灣僅符合具有詳實的結核病通報系統這一條件,至於其他幾個條件經資料分析,台灣並未達到全面停止接種卡介苗的標準,顯示台灣仍屬於結核病較盛行的地區,因此,不建議停止卡介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