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鴻海(2317)迎來反彈
過去一個月,在台股沉寂已久的鴻海(2317)再度回到鎂光燈下,
短短一個月內,從 75 元左右,
上漲到最高 92.9 元,短線漲幅高達 23.86%,
引爆各方法人、散戶及中實戶爭相買進,
但即使股價在短線上展現強勁的爆發力,
鴻海(2317)股價距離歷史高點依舊有一大段的距離,
不少投資人也還在高點苦苦等待解套,
這其中當然包括數量龐大的散戶投資人,
但亦有資本雄厚的壽險公司住在總統級套房當中
繼續看下去…
2017 上半年勢如破竹
鴻海(2317)在 2017 上半年的走勢與目前極為相似,
經歷了長達一年以上的疲弱走勢後,
外資回心轉意下回頭買進,
股價從 2 月初 83 元起漲,
中間經歷了 3 月底年報利多及 5 月中季報利多兩次助攻,
到 6/17 股價站上 122.5 元高價,市值也超越 2 兆台幣,
創下鴻海(2317)掛牌以來的新紀綠,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2017Q3 劇情急轉直下
2017 年股東會前,市場對鴻海(2317)股價前景一片樂觀,
當時甚至有外資出具報告,
一舉將鴻海(2317)目標價上調至 200 元,
而鴻海(2317)在股東會之後就於 110 ~ 120 元區間上下震盪,
市場上不管是內資或外資,都在等待下一波漲勢發動,
但就在鴻海(2317)公告其 2017Q3 財報後,
劇情卻急轉直下,
鴻海(2317) 2017Q3 的營業利益從 2016 年同期的 7.44% 大幅滑落至 5.83%,
營業利益更是由 3.92% 萎縮到 1.73%,
造成鴻海(2317)當時雙率下滑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困擾代工廠已久的中國缺工問題),
但鴻海(2317)不僅是當年電子五哥漲幅最高的公司,
其本益比更遠高於代工廠平均的 10 ~ 11 倍左右,
在 2017Q3 財報公告後,外資法人透過 Q3 財報掐指一算,
公告隔天的 11/15,反手就賣出 7.6 萬張股票,
股價也就此邁入長達 1 年半之久的空頭走勢。
下圖:鴻海(2317) 2017Q3 雙率雙降,營業利益甚至從 421 億下滑至 187 億。
(圖片來源 : 公開資訊觀測站)(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外資在11/15大賣7.6萬張,但事後回頭看,
這只是外資之後賣出數百萬張中的開胃菜而已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做多的不只有外資
從 2017 上半年的資料來看,
外資是當年度將鴻海(2317)股價從 80 初頭拉抬到 120 元的主力部隊
但仔細分析當年度買進的分點,
當時最看好鴻海(2317)的竟是一個本土大戶,
這個本土大戶就是富邦證券總公司,
總計從 2 月初起漲到 9 月中股價走弱前,
該分點已買超高達 14.12 萬張,
買進價格則落在 108.5 元的高價。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富邦證券是誰在買進?
富邦證券在股價高點還奮力加碼,
且買進的資金規模遠大於認知上的本土中實戶,
不免讓人好奇究竟是哪個機構在富邦證券總公司下單,
一般來說,只要一個分點買超張數大於 1 千張以上,
投資人就可以透過翻閱隔年股東會年報的前 10 大股東找出該分點背後的大戶,
但該方法在股本、市值具備一定規模的股票,
例如鴻海(2317)、台積電(2330)身上通常不適用,
不過在這個案例中,買超張數已高達 14 萬張,
金額甚至過百億,即便鴻海(2317)是市值上兆的權值股,
相信翻閱年報也能迅速得出結論,
經過快速比對 2 個年度股東名單,
幾乎可以確定在富邦證券買進的大戶,就是富邦人壽。
下圖:2017 年股東名單,除了董事長郭台銘,清一色都是外資
(圖片來源 : 鴻海2017股東會年報)(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富邦人壽出現在 2018 年股東名單內
(圖片來源 : 鴻海2018股東會年報)(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富邦人壽買進成本
富邦人壽的股票幾乎都買在減資前 2017 年高點,
這導致鴻海(2317)股價在跌至 70 元後,
富邦人壽帳面上的鴻海(2317)出現龐大未實現虧損,
那麼截至 2019 年 11 月 11 日,
富邦人壽的買進成本究竟是多少?
必須要分成減資前及減資後兩個部分來看
減資前成本
鴻海(2317)曾在 2018 年辦理過現金減資 2 元,
新股於 2018 年 10 月 26 日掛牌,
如果持有一張鴻海(2317)舊股參與當年度現金減資,
減資過後可以拿到 2 千元現金及 800 股的鴻海(2317)新股,
透過整理相關分點資料,富邦證券從 17 年 2 月起漲到 18 年 10 月減資,
共買進 18.5 萬張鴻海(2317),用買進金額 202.7 億元計算,
成本價大約落在 109 元左右。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減資後成本 134 元
將富邦證券買進的張數,
按照每 1 千股換發 8 百股重新計算,
減資後的庫存張數由 18.5 萬張下降至 14.8 萬張,
成本在扣除減資退還的 3.7 億現金後,
估計落在 199 億元左右,也就是說,
減資後富邦證券(富邦人壽)持股成本已上升到 134 元。
下圖:減資前高點買進的股票,減資後成本上揚到 134 元。
(圖片來源 : 筆者整理)(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估計帳上未實現虧損 68 億
此外,富邦證券在減資後依然有在鴻海(2317)進出,
這裡將減資後的買賣超另外計算,
總計富邦證券在減資後共賣進 4,810 張鴻海,
成本落在 85.72 元,以目前 87.9 元的股價計算,
減資後大約獲利 1 千萬元左右,
但減資前買進的股票,由於成本拉高到 134 元,
縱使 10 月份單月大漲 20% 以上,
未實現虧損依舊高達 68 億元之多。
(圖片來源 : 筆者整理)(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下圖:富邦證券在減資過後,還有買進 4,810 張
(資料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結論
在這個案例當中,
我們看到了一支股票,由於長期走空,
即使股價爆量大漲轉為多頭趨勢,
在高點買進的投資人,距離解套仍然遙遙無期,
當然,富邦人壽是長期投資機構,
加上資金規模龐大,無法說進就進,說出就出,
但這就是散戶相比大戶所具備的優勢,可以靈活操作,
投資人在買進任何一支股票之前,
務必想清楚買進的理由為何?
如果這些理由在進場後消失,是否有退場機制?
以鴻海(2317)來講,2017 年投資人買進的理由主要有兩個
1.該公司股價是多頭走勢,均線多頭排列
2.該公司 2016Q4 及 2017Q1 財報非常亮眼
這兩個理由在 2017Q4 ,股價走空以及財報公告後,
都已不復存在,但不少套牢的投資人,
這時候會再去找第二個理由、第三個理由,
來說服自己股價會於「短時間內」漲回到自己的成本價,
待虧損達到 30% 甚至是 50% 以上,早已為時已晚,
縱使股價在經歷長期空頭後重振雄風,
套牢的投資人也只能看著步步高升的股價等待解套。
📣歡迎加入【股市小P】粉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