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NPD Group估計,2015年以美元計價的運動鞋銷售年增8%,運動服年增9% 。運動休閒風「Athleisure」成了歐美時尚潮流、名人穿搭指標。使運動服不侷限於健身房,成為休閒生活的一種穿搭態度。而受惠的三大運動服飾品牌NIKE、Under Armour、adidas,重要的供應鏈皆為台灣廠商;因多年經驗與技術的累積,台灣紡織業從代工走向創新,擁有許多機能型布料研發技術、及快速時尚的設計能力;這也使儒鴻、聚陽領頭的紡織族群再度成為國際亮點。
紡織成衣產業
紡織業上游:天然纖維、人造纖維紡織產業中最上游原物料分為天然纖維、與人造纖維。天然有棉花、毛料、絲、麻等,台灣非原物料大國因此多仰賴進口;人造纖維則是石油提鍊的塑化原料,例如「聚酯」產品用的乙二醇(Ethylene Glycol, EG)、純對苯二甲酸(Pure Terephthalic Acid, PTA)、「尼龍」產品所需的己內醯胺(Caprolactam, CPL)、及生產「亞克力棉」所需的丙烯腈(Acrylonitrile, AN)等…而台灣主要在人造纖維生產比例較高、有完整的塑化供應鏈;且在全球具領先地位,「聚脂」纖維生產量排名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尼龍」纖維居全球第三大生產國;而國際原油價格的波動都會牽動紡織上游原物料價格的走勢。 紡織產業中游:紡紗到織布「紡織」的過程,其實就是從「紡紗」到「織布」;紡紗指的是將人造纖維、或天然纖維轉化為細線的過程;經過多種材質的組合搭配、加經過特殊的加工處理,就可以發展出不同觸感、易洗快乾、不縮水、或各種特殊機能的紗線。而紗線到變成布料的過程就是織布,織布也分為不同的織法,大致可分為「平織」與「針織」,與紡紗的過程開發出各種機能型布料。當前台灣已是全球知名服裝品牌的重要供應鏈之一,而紡織品也進階發展成防風透氣、防水透氣、快乾、抗起毛球、彈性貼合等功能性面料以及輕量保溫、防水透氣等綜效,且當前高科技產業正尋求與紡織產業結合,發展穿戴式的科技商品,在在顯示台灣廠商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目前台灣已提供全球國際知名品牌七成的機能性布料,包含儒鴻(1476)、東隆興(4401)、利勤(4426)、聚陽(1477),全球知名的戶外或運動品牌長期都是台灣紡織業的目標客戶,而這些客戶散佈全世界,台灣已成為全球主要人造纖維供應國。 紡織產業中下游:染整染整的過程是將布料經過染色、印花、及後續整理的技術;提供布料產品差異化及增加附加價值的重要環節。但染整也是整條紡織產業鏈中,最耗能、耗水的一塊,由於目前對環保日益重視,染整廠也開始往綠化的方向前進;為了因應國際間對環保要求,近年來染整業著重於發展低碳或環保綠色商品,以達到節能減碳、生產符合國際環保法規產品。 紡織產業下游:成衣成衣及居家織品業為紡織最終之成品,也是加工層次與附加價值最高者;目前成衣業者紛紛提升自已的設計能力,從以前的代工OEM模式,走向ODM、及自創品牌OBM以行銷為主的經營模式。而紡織成衣業為人工密集的產業,工廠大多投資設在工資較低廉的國家如柬埔寨、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未來可望受惠於區域性的貿易優惠,例如越南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台灣則設為營運中心,強化產品的設計及行銷能力、還有與科技業者合作開發「智慧衣」,透過科技感測裝置來將協助使用者測量生理數據、調節溫度等,台灣紡織業得透過自行建立利基市場來強化競爭優勢。
全球紡織生產基地轉移中
紡織業的成本結構中,人工費用屬於變動費用,因此在低進入門檻的紡織業中,壓低人力的支出是一大要點,台灣的紡織業在早年即移至人力成本較低的中國設廠製造,目前僅剩宏遠與台南兩間在台灣有設廠。
隨著中國的勞力成本上升,生產基地已逐漸移往東南亞,台灣先出口紗線與布料至生產國再製成成衣,出口額在2012年東南亞國協首次超越中國,顯見生產趨勢的改變,目前台灣紡織公司絕大多數都有在越南設廠,以儒鴻為例,越南區已經是產量最大的單一區域。
製衣業也不例外逐步採用自動化設備來減少龐大人力需求,此外研發機能衣、智慧衣(電子元件服飾化)以及運動服飾走向時尚化等改變,都讓傳統的紡織業走出新風貌。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