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中,最大的困難是茫然。我們並不知道大學端希望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就讀建國中學三年級的趙同學說。最近,他正在忙著學習歷程檔案的上傳,緊接著5月初又要段考,身邊的同學們也都在焦頭爛額地準備中。
學習歷程檔案主要是用來記錄高中三年來的學習軌跡,期望幫助學生自我探索與反思,在高三時將成為學生申請大學時的重要參考資料。
然而身為108課綱首屆,沒有其他範本,或是學長姐的經驗可以參考,都讓學生們因未知而感到擔憂。高三生充滿疑問:「我高一寫得那麼爛,真的可以上傳嗎?」「大學教授到底要看什麼?」
大學招生專業化,將以「能力取向」取材
其實,2020年底,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就曾表示,大學以「三重二不」原則出發,包含「重視」核心素養能力、校內學習成果、資料的真實性,以及「並非」以量取勝、學系不是要求所有項目都須具備。台大社會系「作伙學團隊」也在今年(2022)提出指引,以供學子參考。
教育部也已開始推動「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
大園國際高中校長、教育部協作委員朱元隆,曾參與規劃108課綱與學習歷程檔案。他說:「學習歷程檔案的推動很重要的是『信任感』的建立。」過去大學多以「資料取向」為主,如課程學習幾分、多元表現幾分,以各資料在經歷完整與豐富度去評分。就會存在大學「不相信學生作品真實度」的反應,高中端則懷疑大學老師不會認真看、隨便評分的問題。
其實,如今愈來愈多大學以「能力取向」出發,如關懷能力幾分、溝通能力幾分,針對資料中展現的能力是否符合科系所需去評分,也能真正看到學生在背後的學習。
而透過「大學招生專業化」計畫,不管是資料取向、能力取向,都會去審查大學設定的評量尺規,確認是否有「對準」該科系的所需能力,以及科系的評分成果,看大學有無認真在看資料。
學習重視「歷程」,商管、資工都看學生素養
那麼,大學教授到底看什麼?是否真的有一致的標準、還是老師個人好惡決定一切?《遠見》詢問大學入學最熱門的商管、資工科系教授,直接解答。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系主任陳嬿如強調,每一學年度針對招生指引,系上教授會共同討論想要有什麼樣的學生。
陳嬿如解釋:「學習歷程檔案的『歷程』二字,就說明我們要看的是有漸進式變化的歷程。」好比說,一位學生闡述他如何強化英文學習,檢討每學期的讀書計畫,並提出解方達到成長。
以政大商學院而言,未來學生畢業後,將進到社會解決營利與非營利組織中的問題,就期望能看到學生能洞察社會問題、進行反思,以及學習的熱忱。學生可先了解科系未來發展與所需具備的能力。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系主任麥偉基也提到,系上在資料審查前後都會召開會議討論,確保老師們有一定的共識。
例如清大資工系強調學生的數理邏輯與程度,除了學測成績展現一定的數理能力外,在學習歷程檔案上就會著重在學生思考邏輯的呈現,像是針對問題,如何一步步呈現解題的思考脈絡。
學習歷程製作關鍵:展現「分數」以外能力,誠實面對自己
許多學生仍有疑惑,為何許多大學與專家提出的能力都偏向素養、軟實力等方向,讓人摸不著頭緒?難道技能或是數理實力展現等硬實力不重要嗎?
陳嬿如提到,數理等硬實力在學測分數上就能展現,尤其能通過第一階段的篩選,就代表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實力。學習歷程檔案則是進一步了解學生是否分數以外的能力展現。
這也是為什麼學習歷程檔案不是靠著參加各式活動堆砌出來的「軍備競賽」,而是強調背後的「學習歷程」。
麥偉基也表示,大學多有共識以高中校內學習成果為主,不必額外去參與大量課外活動,就算有豐富經驗,但以清大資工系而言,最終還是會著重在學生數理邏輯的展現。
針對學生擔心高一作品做得太爛,或是曾經更換志願、學習歷程檔案就無用的問題,陳嬿如提到,只要在歷程中闡明學習過程與反思,教授們就會理解。尤其當志願轉換,更能反應平時對洞察問題、反思、學習熱忱等素養的培養。
當學習歷程檔案上傳後,就將進入到個人申請的面試。
陳嬿如說:「在面試的過程裡面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背任何的書面資料,就是誠實地把自己展現出來。」尤其近期有許多造假、代筆的爭議,其實透過學生的肢體、面試對談就能看出。
不要問老師要什麼,自我理解與反思將向下深耕
「不知道老師要的是什麼?」不只是高三升學,這樣的問題存在於學生從小到大的學習當中。陳嬿如表示,大學學生也常這樣問,可是來學校學習為的是學生自己,或許不是求老師想要什麼,而是先回歸於學生自己的自我理解與學習歷程。
朱元隆提到,未來教育走向將預計放得更寬,選擇愈多,但同時自我理解、多元探索能力也將往國中、國小向下深耕,成為學生的重要能力。
轉載自 遠見雜誌 原文:〈學習歷程檔案的製作一團亂?大學教授到底看什麼?〉
圖:蘇義傑 攝影
留言 1
KENT
如果我的學習歷程只有一句:
我只會唸書,我全校第一名,我唸建中/北一女。
這樣我報名台大,會錄取嗎?
2022年05月05日03:00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