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許耀雲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被稱為「民歌推手」的施孝榮,成名作包括《歸人沙城》、《拜訪春天》,並以渾厚溫暖的歌聲著稱,他一手策畫推動的「民歌高峰會」,也將在20周年時正式「畢業」。他感性的說,自己的心情就像是嫁女兒:雖然人生難免有要說再見的日子,但仍然可以珍惜每次的相遇。
每個人的青春年少中,大概都少不了幾首,無論過了多久還是熟悉的歌。而伴隨這些歌的,往往還有同樣親切的老同學、老朋友。
去年《50+》首度在大佳河濱公園舉辦「50+好好同學會」野餐派對,吸引超過5000位老同學、好朋友共襄盛舉,愜意享受音樂與美食、度過了一段美好的午後時光。
今年再次受邀演出的施孝榮,談到去年大家在台下的熱情活力,也同樣印象深刻:「我覺得大家都好青春洋溢,要說是回到20+也不誇張!」
從千人演唱會開始的民歌同學會 不分世代廣受歡迎
提到施孝榮,很多人會說,他是讓民歌風潮再現的關鍵推手,他和一群一起走過民歌時代的夥伴們,從各自發展到重新集結的過程,也像是一場同學會。
施孝榮說,在20幾年前,民歌還沒有重新回到大家的記憶中,算是有點沉寂的狀態,自己當時一年算起來,也沒有幾次演出。他起心動念,寫信到全台灣各地的政府單位,大至縣市政府的藝文相關局處、小到鄉公所,希望有機會可以再度舉辦民歌演唱活動。
「結果有回覆我的大概只有4、5個單位,我印象很深刻,第一次舉辦是在永和仁愛公園,規模還只有千人左右。」施孝榮說。
後來活動慢慢推展到新莊、泰山,逐漸唱出口碑和知名度,「民歌高峰會」就這麼一路唱了20年到現在,除了施孝榮之外,許多歌手更是年年參加不缺席,台上台下,都是充滿回憶和感情的同學會。
不只如此,在演唱會的現場,甚至也看得到未曾經歷過民歌世代的年輕面孔參加,他們不一定熟悉這些爸媽年輕時朗朗上口的金曲,卻也能融入現場的氣氛,甚至也有不少年輕觀眾因此喜歡上民歌的音樂風格。
在最美的時刻說再見 但民歌還會繼續唱下去
然而,即將舉辦屆滿20年的「民歌高峰會」,也確定將在今年迎來最終場,正式畫下句點。施孝榮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像嫁女兒,「在她雙十年華,最美麗的時候把她嫁出去」。當然其中諸多不捨難以言喻,他也希望,可以把20年來累積的美好回憶,永遠留在歌迷、觀眾的心中。
「20年來我們幾乎年年聚在一起,一起唱歌、跳舞、歡笑,當然還是會捨不得,『民歌高峰會』就像是這群人一起蓋好了一棟很漂亮的房子,蓋好之後,我們可能離開了,但也說不定,會有新的人住在這裡。」施孝榮說。
今(2024)年7月剛迎接65歲生日的施孝榮有感而發地說,歌手是自己人生中經歷最長一段時光的身分,從大學參加金韻獎步入歌壇開始,到後來藉由民歌把許多夥伴、好朋友重新找回來,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奇妙、也很珍貴的過程。「不只民歌是傳奇,其實這些經歷其中的歌手們,他們的人生故事也一樣精彩。」
施孝榮也笑說,對自己老後的期許就是要「做一個可愛的老人」。對別人好、讓別人覺得自己可以信賴。工作上的成就累積或財富,如今對他來說,反而不是最重要的。(相關閱讀:50後是人生盤點最佳時機!金智娟:勇敢追夢將來才能無悔,掌聲不靠別人自己給)
田園樂的人生體會:別做太多無謂的事,另一半開心最重要
在表演工作之外,施孝榮平時除了爬山鍛鍊身體,還有一大樂趣是喜歡在自己開闢的頂樓菜園裡種些蔬菜、瓜果。既能自產自銷,有時也能分送親友。「我在那邊澆水、鬆土或是除草,可以一句話都不講就在那邊待一下午,在過程中我可以很單純的享受樂趣,收穫的時候更快樂。」施孝榮說。
當中可有些什麼人生體會?施孝榮講了個小故事。
有次他擔心風雨太大,就幫心愛的植物們搭了一個簡單的遮雨棚,沒想到棚架接了水之後重量太重,反而因此塌了下來。「很多時候,我們做了些多此一舉的事情,反而自己把自己弄垮。」 施孝榮說。
而在和家人的相處上,施孝榮歸納自己的心得,其實就兩個原則:第一個是「求同存異」、第二個則是「存在適當的距離」。例如太太對種花種草沒有興趣,但喜歡畫畫、有時也會到公益機構當愛心媽媽幫小朋友煮菜,「不一定要勉強對方做自己想做的事,各自有自己的興趣和生活,反而更能彼此分享。」
當遇到生活中難免有些摩擦時,施孝榮也會有智慧地選擇退後一步,給彼此空間。他說:「如果因為我的高興造成了太太不開心,那結果只會造成更大的不愉快,所以我寧願有些事不如己意,但太太高興的話,結果就是好的。Happy wife, happy life!」(相關閱讀:如何老得有質感?104歲人瑞張祖詒:秘訣4個字,「聽太太話」)
最後,施孝榮也期許自己,雖然隨著年齡增長,也許要從職場的第一線退下來,但以唱歌這件事來說,「我還是要盡力把自己的狀態維持在最好。」第二件事,則是要持續保持學習的心態:「因為停止學習,就是老化的開始,不只是要好好活,更要活得好!」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