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三法」上路十年後,實驗學校多元又豐富的教學方法和特色課程吸引家長注意,一一三學年實驗學校的家數在台灣已將近三百所,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有多所公辦實驗學校或是民辦的實驗教育機構和團體,家長的選擇很多。雖然如此,還是有家長因為種種因素沒有辦法把孩子送進心目中最理想的那一所學校。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心法1 不為了實驗而硬實驗
首先家長一定要擺脫「沒有幫孩子選到心目中『那一所』學校,就是不夠盡職或不夠努力的父母」的心魔。不管是因為距離太遙遠、家中其他人反對、學費太貴、擔心未來銜接升學、父母真的沒有時間配合等,每一個家庭的挑戰都不同,父母最重要是要選擇一所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學校。千萬不要為了孩子孟母三遷或是得勒緊褲帶生活,甚至和另一半翻臉。因為教育是天天的累積,假如家庭不能在一個穩定狀態,或是上學是一套教育理念,比如慢學和享受童年,但回家以後又因為太擔心學習進度而要孩子去補習,矛盾的生活方式,對孩子是很大的負面拉力。
心法2 不斷反思「希望孩子得到什麼」
假如父母有很強的信念,希望選擇某一種特定的教育理念,或特定的一所學校。一定要走進去學校認識該校的環境、校長和教師團隊。相同理念的教育,但因為學校領導人不同,風格會有很大的差異。思考想讓小孩念華德福或蒙特梭利學校是因為被哪一部分吸引?學校環境?課程?同學組成?還是理念?
若暫時沒有機會讓小孩就讀,還是可以閱讀相關報導或書籍,追蹤學校的粉絲團和相關社群媒體帳號,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譬如成果發表會、招生說明會、運動會、園遊會等觀察學校文化。例如華德福學校春夏秋冬都有家庭日開放給社區,每一個階段的畢業生有戲劇和專題發表會,都是很好的觀察和參與機會。透過這些親身參與來反思「這是我希望孩子得到的嗎」?
心法3 參加實驗學校營隊、親職課程
現在的學校幾乎都會開辦暑期和寒假的短期營隊,通常會開放名額給外部學生,若平時有關注學校活動,可以積極參與,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認識學校。
除了追蹤學校的相關資訊以外,也可以查詢學校的辦學團隊為何,公辦民營學校或是實驗教育機構和團體通常有背後出資的辦學者,譬如:森林小學是由人本教育基金會辦學,這些基金會也會定期舉辦相關的家長和老師增能課程,還有學生的各種營隊及課後課程,不是該校的學生和家長也都有機會參與。
心法4 將實驗教育理念融入教養
理念型的實驗學校,譬如最早的新北市森林小學、種籽親子實小,以及苗栗縣的全人中學都強調尊重小孩的全人教育,轉化在課程上,是對孩子的全然尊重和信任,像是種籽實小著名的空白課,小一的學生就有機會自己選擇自己的課或是選擇什麼都不做。
學校的爭端解決機制也是透過學生會議運作,小學生就得在學生法庭上陳述和討論學校的爭議,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學習解決爭端。背後的思考,都是信任孩子可以透過這些歷程學習。但這些學習其實並不一定要在學校才能發生,家長在家裡透過適度的放手,讓小孩規劃自己的課後活動和假期,讓他們在生活中有足夠的空白,培養自主決定的能力,探索自己的能力,都是讓實驗教育在家落實的方法。
又或者嚮往的是學校環境比較自然,或是有很多和環境連結的活動和課程,也可以考慮讓小孩進入稍微偏遠的小校,除了有比較多被照顧的機會,也容易和自然環境有較多接觸。
心法5 陪孩子專題式學習或探索體驗
多數的實驗學校都強調跨科的知識整合和全人教育,在學期中或是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專題式學習,這些都是探索自己興趣,還有練習把知識用出來的機會。家長首先要打開小孩對於世界好奇的眼睛,從生活周遭找到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就算這些題目和學校課程或考試無關也沒有關係,重點是有機會練習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用出來。
實驗學校也幾乎都有一些大型的戶外教育和探險教育活動,整合知識和活動,讓學生和真實世界發生關係,譬如爬百岳、單車環島等較有難度的挑戰。雖然這些挑戰和同學老師一起完成會更有動機,但是父母也可以透過帶著小孩參與不同的社團,一起參與類似的活動,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便能夠和實驗教育體驗一樣的探索機會。
心法6 加入相關社團或群組
和有相同教育理念的夥伴交流。可以選擇地區型或是全國型社團,能有更多、更即時的資源分享,遇到問題和困難時也容易有前輩或是有經驗的夥伴分享。最新的政策和升學制度變化都可以第一手掌握。
心法7 留意實驗學校入學資訊
在實驗教育體系中,最多父母關心的還是升學銜接問題,因此國小高年級準備升國中和國中升入高中階段,都是最可能有人離開實驗教育的階段,若是經過以上的準備,你和孩子對於實驗教育還是很嚮往,可以掌握這些時間點,詢問學校是否有轉入的名額,入學的機會會更大。
📌數位專題|【實驗教育10年解讀,從另類1%到關鍵10%】實驗教育三法上路10年,為何成為影響主流教育的關鍵?對台灣教育生態帶來哪些改變?立即閱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