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健身、蔬食風潮興起,國人的大豆食用量連年增加,15 年來翻了近一倍,但其中有高達七成是基改豆,僅有三成為非基改豆。學者指出,基改豆對環境、食安都有風險,且大量使用「極可能致癌」的除草劑嘉磷塞,食安風險不可忽視。
台灣民間發起「非基改倡議」已超過十年,為何食品中基改大豆的比例仍居高不下?業者分析,非基改豆的價格為基改豆的 1.5 倍,加工成本高且供貨不穩,導致市佔率仍無法與基改豆相比。但業界認為,非基改豆的市場連年成長,20 多年來成長了 10 倍,「非基改豆仍是未來趨勢」。
大豆食用量 15 年翻倍,健身、蔬食推升
根據糧食供需年報,2007 年,國人年均大豆消費總量為 7.33 公斤,到了 2022 年,國人年均消費總量來到 13.11 公斤,整整翻了一倍。
農糧署雜糧特作組組長林傳琦說明,過往糧食供需年報將所有大豆加總計算,2007 年起才去除飼料用大豆,讓食用大豆獨立計算,大豆會以豆漿、豆花、豆腐、豆干、豆皮、醬油等加工食品形式進入國人餐桌。他並推估,食用量最高的豆製品應為豆漿及豆腐。
國人的大豆食用量越來越多,大人物農產運銷合作社總經理陳建瑋認為,成長關鍵有三,先是食安風暴引發的「校園非基改」運動,推升了非基改大豆的食用量,而後國內吹起健身風潮,不少健身者提高蛋白質攝取量。
近年則隨著環保意識興起,國人也提高了蔬食頻率,不僅超商超市出現了許多蔬食品牌,越來越多餐廳增加蔬食餐點的供應,「這些改變都提高大豆的用量」。
餐桌上的豆製品,基改大豆佔七成
市售豆製品多由進口豆製成,關務署統計顯示,台灣大豆年進口量約 250 萬至 280 萬公噸,其中以基改豆為大宗,非基改豆僅佔約 10 萬公噸。絕大多數進口豆用來榨油及作為飼料,榨油用大豆、絕大多數飼料用大豆都是基因改造,僅少量飼料用大豆為非基因改造。
台灣植物油製煉工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林俊臣透露,每年約有 200 萬公噸大豆壓榨製油,產出的大豆沙拉油約 35 萬至 36 萬公噸,除去 8% 的種皮廢棄物,還有約 150 萬至 160 萬公噸的豆粕,多作為畜牧業的飼料。
台灣區飼料公會總幹事鄒信南說明,飼料中的蛋白質來源為大豆,每年需求量約 190 萬至 200 萬公噸,一般來說,豆粕約佔 80%,其餘 20 % 則為全脂大豆,約 37 至 40 萬公噸。
若以 2022 年台灣大豆進口量 275 萬公噸計算,扣除榨油用大豆 200 萬公噸、飼料用全脂大豆約 37 至 40 萬公噸, 約有 35 萬至 38 萬公噸進口大豆加工成為食品。其中,非基改大豆約佔 10 萬 484 公噸,再加上國產大豆年產量約 5430 公噸,算下來,餐桌上的豆製品中,非基改大豆比例約三成,基改大豆則佔七成。
基改豆對除草劑耐受度高,實際施用量也高
國內的基改大豆主要來自巴西及美國,基改為基因改造的簡稱,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洪傳揚曾解釋,基因改造是俗稱的「基因轉殖」,原理為打斷基因後、插入外源基因。基改大豆多是轉殖農桿菌的 EPSPS 基因,以此提高對除草劑的耐受性。
1996 年,孟山都公司將基改大豆引入美國,美國農業部 (USDA) 統計數據顯示,約從 2010 年起,全美大豆種植面積約九成為基改,2023 年更幾乎達到 95%。
台灣大學農藝系名譽教授郭華仁說明,多數基改大豆對除草劑耐受性高,因此栽種過程也會施用較多的除草劑。2019 年 USDA 報告也指出,與 2010 年相比, 2014 年每英畝大豆田的除草劑施用率增加了 24%。
郭華仁進一步表示,基改大豆的種植後期仍會持續施用除草劑,因此殘留風險高,無論是讓人食用,或是對環境影響都不好,且基改種子及農藥都掌控在大公司手上,美國農民等於是被雙重剝削,讓非基改豆農更難以生存。
大豆嘉磷塞農藥殘留標準,較毛豆、小麥寬鬆許多
基改大豆田中,「嘉磷塞」為常見除草劑,USDA 資料顯示,美國約有四成大豆田使用嘉磷塞。我國目前大豆訂定的嘉磷塞殘留標準為 10 ppm。
嘉磷塞並非大宗農藥檢驗常態項目,根據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旭陽說明,2018 年至 2023 年間,進口黃豆報驗 22881 批,農藥抽驗 907 批,其中 482 批檢驗嘉磷塞,僅一批驗出 15 ppm 違規,違規批次為 2020 年的美國黃豆,其餘 481 批均合格,殘留量都未超過 10 ppm。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嘉磷塞的殘留標準」,儘管食藥署表示,針對大豆訂定的嘉磷塞殘留標準為 10 ppm,已比國外 20 ppm 嚴格許多,但同為大宗原物料的小麥,嘉磷塞殘留標準僅 5 ppm,而毛豆的嘉磷塞殘留標準更只有 0.2 ppm,毛豆是未成熟的大豆,本質相同的作物,藥殘標準卻是 50 倍之差。
對此,郭華仁評論,各國政府會將藥檢合格與安全劃上等號,但科學角度來說,殘留合格但卻驗出多款農藥會有雞尾酒效應,加上環境賀爾蒙等因素,食安風險依然存在。
嘉磷塞被列「極可能致癌」的農藥,基改食用風險未評估
2015 年,國際癌症研究所把嘉磷塞列入對人類「極可能致癌」的 2A 等級,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資料顯示,這意味著嘉磷塞對動物致癌的證據足夠,但對人類致癌的證據有限。然而,孟山都掩飾嘉磷塞致癌風險的證據也曾遭美國法院審判,種種資料都在提醒,基改大豆的食安風險不可忽視。
此外,基改生物的食用風險並無評估。例如:美國公司 Recombinetics 在 2016 年以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無角牛,雖無外源基因,但美國官方發現無角牛體內帶有 3 個來自細菌的抗生素基因。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分子遺傳系教授 Michael Antoniou 便曾表示,生物基因內的化學作用相當複雜,大幅度基因改變會影響其他基因的功能,基因受到干擾也可能產生毒素、過敏原,目前無法證明基因編輯或基因改造是安全的。
業界:非基改豆價格較高、供貨不穩
本著對基改豆的疑慮,民間組成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並發起「校園午餐搞非基」運動,在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期間,要求候選人簽署「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承諾書」,並取得 6 都市長、19 位縣市長的承諾。然而十年下來,食品中基改大豆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陳水冰經營麒宏食品,直接向法國契種非基改豆做豆腐,他分析,基改豆市佔率仍高居不下,除了部分消費者價格導向,且認為「吃久了也沒事」,也可能是因為標示還不夠一目瞭然,沒有察覺的人便成了基改的消費者。
陳水冰認為,務實面來看,非基改豆的價格為基改豆的 1.5 倍,不僅加工成本高,且「供貨不穩」,十多年來經常發生「豆荒」。林俊臣以美國非基改豆為例,美國為避免交叉污染,規定非基改豆栽種時需有隔離帶,採收、運輸、貯藏都必須獨立產線,「非常麻煩,所以都是接單排程生產」,價格自然高。
台灣非基改大豆主要來自加拿大,加拿大駐台北辦事處資深經理黃慧怡解釋,與美國相比,加拿大的種植條件相對不利,除了栽培量不比美國,非基改大豆種植成本高、病蟲害防治也較辛苦,易受氣候、天災影響產量。另外由產地運到港口的陸運成本高,導致非基改大豆的成本較高。
大漢豆腐:基改豆腐仍有需求,但非基改豆是未來趨勢
國內老字號醬油「瑞春」表示,基改豆有健康疑慮,自家產品單價較高,消費族群特別在意食安,因此只用非基改豆製作醬油,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大漢豆腐同時售有基改及非基改豆腐,總經理特助李黎津說明,從銷售數據來看,非基改豆的市場需求一直在增加,消費者越來越重視食安、健康,對非基改豆製品的需求也提高,飯店、連鎖餐飲、超商餐盒也都使用非基改豆腐,不過,基改豆腐依然有需求。
李黎津分析,基改和非基改豆腐的價差並不大,「就像買無糖飲料多 5 元一樣」,但對於小本經營的小吃店、路邊攤來說,小小的價差會影響收入,也有消費者覺得原料無所謂、便宜就好,因此低價的基改豆腐仍有市場。
但李黎津認為,「非基改絕對是未來趨勢」,以大漢豆腐為例,大漢豆腐是國內第一家與加拿大辦事處合作,引進非基因改造黃豆的豆腐業者,過去基改豆產品有 7 支,現在只剩下 2 支,非基改產品數量更多,20 多年來,非基改豆產品的生產量增加了 10 倍,未來非基改豆食品的比例,應該會持續上升。
留言 1
芬Grace喵星人
沒把人「搞」生病不甘願?!
06月04日12:41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