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美國7個州頒布了《薪酬透明法案》,要求雇主必須公佈職缺的薪資範圍,其他十多個國家也提出了類似立法,而台灣的某些求職平台亦會顯示薪資區間。
然而,近年愈來愈多求職者發現,一旦進入面試階段,原本列出的薪資數字都會縮水。
薪資大餅愈來愈膨脹
《BBC》採訪科技公司Zapier招聘經理迪爾波(Bonnie Dilber)指出,如果職位描述中公布的薪資區間為7萬至10萬美元,則被錄取的員工大概會拿到8萬5千美元,也許獎金和未來調薪加一加,會有機會達到薪資上限說的10萬,但那都是未知數。
簡言之,公司從未打算以10萬美元,也就是薪資區間的天花板去雇用一名新員工。
「我發現,任何做過徵才並參與過核薪的人都明白這件事,但對於第一次求職的人來說,這是需要學習的,」迪爾波直言。
前企業人資葛雷格(Keirsten Greggs)現在於華盛頓自己經營招募顧問公司,她贊同「沒有從事過人資工作的人,對薪資範圍的數據常常會有所誤解。」
許多企業抓住求職者這項弱點,刻意將薪酬天花板拉高。徵才資訊網站Glassdoor的一項研究顯示,自從美國的薪酬透明法生效以來,幾個州的薪資區間擴大了,例如加州之前的薪資範圍約為正負9%,現在是正負11%。
「在某些行業和職業中,上下限差距較大與波動是常態,」Glassdoor首席經濟學家丹尼爾(Daniel Zhu)分析,「但在其他領域,這非常不尋常。」
求職平台Indeed的招募實驗室研究發現,一些企業公布的薪資範疇更為誇張,例如一項職缺的年薪從5萬美元至25萬美元,「巨大的落差使這項資訊對求職者來說毫無意義。」Indeed的報告也顯示,美國只有約10%的徵才啟事註明了確切的薪資水平。
這帶來什麼後果?
《Forbes》一篇關於職缺薪資範圍的報導指出,如果報價範疇顯示年薪10萬到15萬美元,應徵者幾乎總是會開口爭取最高的數字,也就是15萬,因為他們相信自己比競爭者優秀,理應獲得較高的薪資,「但最後只拿到中位數13萬時,他們會感到被欺騙,並對企業產生負面印象。」
科技業求職者麥克法蘭(Theresa McFarlane)則表示,不切實際的薪資範圍,是低素質雇主的危險信號,但這樣的情況正發生在一個又一個雇主身上,令求職者心累。
該如何正確解讀薪資區間?
Glassdoor的丹尼爾建議,如果一個職缺的上限是下限的1.5倍,通常才是合理的。例如下限是年薪4萬美元,上限就差不多是6萬美元,倘若顯示的數字超過6萬,求職者就應該對企業和職位進行進一步研究。
徵才平台Resume Builder職涯顧問海樂(Stacie Haller)指出,更重要的是求職者要清楚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教育程度、先前的工作經驗、技能與技術、產業特性,都是影響薪資範圍的因素,必須對這些都抱持清晰的理解。
一個實用的方法是先在LinkedIn等求職平台上與產業前輩、同業約一個「Coffee Chat」,了解資訊,包含產業前景、薪資範疇、其他福利等等。
不過海樂強調,在一些情況下,如果一位求職者符合所有條件,確實可能透過協商獲得範圍上限,甚至高於上限的薪酬,「無論薪資範圍是多少,總有談判空間,」「但你必須說明為何你值得這份薪水。」
在企業這端,葛雷格也建議公司列出真正願意支付員工的薪酬範圍,這樣可以省去求職者太多、無效面試的麻煩,也比較能避免求職者發現真相後的爭議。
然而,許多企業從不排斥增加求職者人才庫,也寧可被批評,還是希望在新範疇上劃下最香的大餅,作為某種對外的火力展示。面對這種局勢,也許求職者能做的就是被詢問期待薪資時,也保持神秘,並且往更高價碼的目標職缺投履歷。
(資料來源:BBC, CNBC, Forbes)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790期《我的保單縮水了》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