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為全球AI發展開啟新局面,帶旺專注於各應用場景AI應用的工業電腦廠商。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近兩年來大力看好邊緣AI,如今他怎麼看DeepSeek效應的廣泛影響?
農曆年間,來自中國的DeepSeek橫空出世,因其證實低成本AI模型的可行性,在科技圈掀起熱烈討論。這波熱潮,也加速邊緣AI應用發展,工業電腦(IPC)廠商尤其受惠。
今(5日),工業電腦龍頭研華召開第四季法人說明會,回顧2024年,研華全年營收為為597.86億,年減7%,營業利益90.50億元、淨利90.05億元、EPS 10.45元,均呈衰退趨勢。
好消息是,受惠於邊緣AI,研華股價在近期大漲,逼近歷史新高,董事長劉克振及三位總經理亦在法說會上,大力看好邊緣AI將在今年下半年起逐漸發酵、普及至各行各業。
「過去邊緣運算是選配,之後會變成標配,而今年就會發生,」研華嵌入式事業群總經理張家豪強調。
邊緣AI下半年普及,AI營收今年達15%
有別於鴻海、電子五哥等ODM廠主攻大型雲端服務商(CSP)訂單,研華著墨的市場是各垂直應用領域,包括智慧設備、能源與節能、智慧製造、智慧醫療、智慧城市跟零售等,客戶多半需要在邊緣端部署輕量級伺服器,且相當重視保密。
劉克振指出,過去兩個月AI模型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且走向開源,「我們明顯預測到,AI的普及將進到各個應用領域,今年下半年就能積極看到它進入各行各業。」尤其,大語言模型本身獲利不易,進入行業後價值將變得非常明確,對工業電腦廠商來說是一大商機。
劉克振分析研華的三大優勢。一是應用市場廣泛,尤以醫療、工業自動化等傳統大客戶的AI需求最為強勁,至於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領域亦成長快速,為對應不同客戶需求,公司內部更增加至超過60個事業部門,預計未來幾年可能成長至100個。
第二,硬體製造早就是研華的老本行,目前公司產品已有1000種之多。值得一提的是,研華在2024下半年宣布進入了伺服器機櫃(L11)市場,供貨給半導體設備、醫療、影音串流等客戶,並可在27國據點實現在地生產。
第三,則是布局十年的軟體事業逐步發酵,包括提供給各應用場域集成商的low code/no code解決方案「WISE─IoT」,以及類似於輝達CUDA的軟硬體整合技術「EdgeSync」,有助提供更成熟的產品。
根據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的報告指出,全球邊緣願算的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1310億美元攀升至2033年的511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15%。
而以研華來說,AI相關營收在2023、2024年分別占整體營收4%、9%,「今年有機會15%、明年到20%,我們滿樂觀的,」張家豪樂觀展望。
邊緣AI普及有挑戰,但必然是長遠趨勢
不過,邊緣AI要普及,過程也充滿挑戰。研華綜合經營管理總經理陳清熙指出,不同行業別因需求皆不同,產品部署難以快速複製,而在整體生態圈中,大多數系統整合商現階段對AI認知度也較低,亦會影響普及速度。另外,客戶普遍也會考慮投資報酬率,但如今隨著算力愈來愈便宜,阻力將漸漸消失。
研華智能系統事業群總經理蔡淑姸強調,DeepSeek問世後雖尚未直接挹注訂單,但將伺服器部署至邊緣絕對是接下來趨勢,研華之後在市場上需透過客製化、彈性服務等,和台灣本土白牌伺服器廠、美超微(Supermicro)等競爭。
劉克振也預告,今年5月將是研華睽違十幾年後,首度重返COMPUTEX參展。「以後應該就沒人在講AI或非AI,因為都是AI了,」他大力看好邊緣AI日後前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