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嬰兒時期的傷,大腦都記得

親子天下

更新於 2021年02月02日08:55 • 發布於 2021年02月02日08:55 • 隆納.弗格森 , 塔莎.羅伯森
嬰兒時期的傷,大腦都記得
嬰兒時期的傷,大腦都記得

以尤金妮雅(Eugenia)為例,她在俄羅斯的孤兒院待到兩歲半,才被美國的父母領養。直到十八歲,她仍要面對嬰兒時期缺乏支持或認知刺激所帶來的影響。

儘管孤兒院一塵不染,連掉在地上的東西也能被撿起來吃掉,窗明几淨卻不能取代關懷備至。尤金妮雅獨自一人,很少被觸摸,更從未被擁抱,照顧者只自視為工作人員。

「我一直以來都不喜歡被觸摸。」在《為愛而生》(Born for Love)一書的專訪中,已成年的尤金妮雅告訴神經精神病學家暨作者布魯斯.培理博士(Bruce Perry)及記者瑪亞.薩拉維茲(Maia Szalavitz)。就算只是被衣服碰觸到皮膚,都會造成尤金妮雅難以忍受的疼痛;她必須挑選最柔軟的布料穿著以避免不適。

她也面臨情感連結的掙扎。「許多朋友會彼此擁抱,非常親密,但我就是無法跟人那麼親密。」她說:「如果再也見不到他們,我也不會在乎。」

我們看見早期的正向刺激與活動,包括玩樂高、閱讀、拉小提琴,是如何改善高成就者的先天能力。相反,嬰幼兒時期被拒絕的刺激,阻礙了尤金妮雅在記憶上的發展。她也被診斷出患有聽知覺處理障礙;如培理與薩拉維茲所說:「她不能完全理解她所聽見的。」已成年的她,也不一定能回想起人們對她說過的話,而且難以遵循指令。

尤金妮雅相信,這些聽覺與記憶問題,與她待在孤兒院的時期直接相關,培理也同意:「雖然人們不會擁有嬰兒時期的意識記憶,但嬰兒的早期經驗卻會深深銘印在大腦。」

我們採訪的大師級父母(註1),在孩子生命中最初三到五年,投注如此大的心力教導孩子,因為他們意識到這段時期對於發展極其關鍵。他們相信,在那段生命早期鼓勵孩子發展的技巧,以及回應孩子需求的方式,會對孩子的認知、社交及情緒發展,帶來長期的影響。

註1:於《教養方程式》一書中表示受訪的200餘位高度自我實現的成功人士的父母

*本文摘錄自親子天下出版《教養方程式:你的角色,決定孩子如何出色》,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博客來親子shopping誠品金石堂讀冊

加入親子天下LINE好友,睡前看好文

延伸閱讀:

給曾經因為親子教養書感到焦慮的媽媽

哈佛學子:我才七歲,爸媽就教我質疑老師、挑戰體制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