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人際

醫生想贏得病人信賴,必須雞婆一點?

換日線

更新於 2022年01月17日08:10 • 發布於 2022年01月06日07:25 • 李韋萱/東方美.不美
醫生想贏得病人信賴,必須雞婆一點?
醫生想贏得病人信賴,必須雞婆一點?

「您好,我是一年級醫學生李韋萱,是醫療團隊的一員。您今天好嗎?」
「我好多了。謝謝你。」
「剛剛同事向我提供您的病歷資訊,我也拿到了您的檢驗結果報告。請問您會想在今天知道嗎?」

在他點頭後,我隨即告知他第一型糖尿病的結果。只見他長嘆一口氣,雙頰瞬間崩塌,臉埋入雙手中,低頭暗自呢喃著:「我該不會要截肢吧,我只是稍微喜歡甜食而已,但也沒有吃太多啊,我沒辦法想像要天天打胰島素的生活,我很害怕⋯⋯」等等對於未來生活充滿擔憂與焦慮的言語。我頓時不知如何反應,安靜的坐在他面前,想給他空間與時間消化這令人震驚的消息。當他情緒稍微緩和後,我問:「你可以告訴我,你對第一型糖尿病的認識和擔憂嗎?」

雙眼泛紅的他急促地描述了一些「聽說的情況」後,我試著整理他所煩惱的重點,並以我認為最具同理心的口吻回應:「嘿,這不是你的錯,也並不代表你這一輩子再也不能吃精緻澱粉與含醣食物了。我們的團隊和你的支持系統會一起陪你走過這段過程,幫助你找到新的生活型態與平衡飲食。我知道你現在的心情很複雜,也有很多問題,建議你回家後慢慢思考,一一寫下來,隨時連絡我們。」說完後,我揪著緊張的心情,隨著台下的掌聲,結束我的「問診時間」。

贏得病人信任,是正確診斷的第一步

這是一門「告知壞消息」課程的練習,小組員們輪流應對這位「職業病人」的演員拋來的各式變化球,包括拒絕接受事實、情緒潰堤,以及冷靜卻要求所有研究數據的病患情境。從觀察每位同學的溝通技巧中,可以發現並學習到不同人格特質與成長背景的同學如何「接招」,然後再一起討論、檢討與構思該如何引導病人在情緒激昂或低落時,願意誠實分享自己的真實狀況。

而對於我,一位亞洲學生來說,從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汲取相對應的思路與應對方式極其重要,畢竟在美國,我將面對的異文化病患必定會比同文化的還多。舉例來說,小組中一位拉丁裔女孩表示,拉丁文化中的家庭觀念較強,因此特別詢問了病人的家庭狀況,並引導病人決定何時、如何與家屬溝通診斷結果。另一位白人同學想起自己外婆的醫療經驗,而著重於講解後續醫療與照護會如何影響個人自由度、自主程度、工作與娛樂。這是我沒想過在醫學院裡會經歷的訓練。

「贏得病人的信任,是引導你正確診斷的第一步。」面對相同的病人,不同的問法與問題總會理出不同的思考細節。同為膝蓋痛,有的人問出的細節指向「性病併發關節炎」,有的人問出的卻是「一般膝蓋骨關節炎」。用字遣詞不同、所建立的醫病信任關係不同,往往影響醫療決策與診斷結果。對於一個像我一樣天生不喜歡多過問別人問題(管閒事)的人而言,問起病史總覺得不夠周延,總得硬逼著自己似乎得多「八卦一些(雞婆)」。再則,學習仔細且專業的問診有關私密的問題如性歷史、菸酒藥癮時,更讓我的腦袋打起許多個蝴蝶結。除問診外,從頭到腳的基本身體檢查的 64 個項目,不但必須一氣呵成,還得「手腦並用」地邊動手做檢查、邊動腦跟病人聊天,以此建立信任的醫病關係,與化解過程中可能的尷尬。

一般而言 ,喜歡獨處安靜、獨立思考與研究型的人,多數不會選擇花太多時間社交。而群性特質明顯的人喜歡也擅長社交,似乎較少長時間獨自一人抱著書、盯在電腦前鑽研與關心一些冷僻且無關人際熱搜的事物。這兩個看似相互牴觸的特質卻是能幫助醫生(同理支持情緒)與病人(理解專業術語)溝通的要件。當然醫學領域裡也有一些工作看似不太需要直接跟病人接觸,如放射科與病理科等,但莫忘「白袍典禮(White Coat Ceremony)」上的誓詞,醫學仍是以「人」為本出發的知識追求,因此對人的興趣與好奇心也是醫生游刃於工作的充要條件。想來,醫學生或許是書呆子和社交蝴蝶的合體。

專注學習之外,不忘善待自己

每次與親朋好友聊起近況,獲得的回應總是「怎麼一直考試」;被問起「壓力大嗎?」好像也說不上來。對於從小受台灣教育、習慣一周一次早上 7:30 數學周考以及每月段考的我而言,也沒什麼大不了。不過細想,除了醫學與科學知識像被用消防水管往喉嚨裡猛灌一樣,醫學院更多是性格的操練與改變。因此,我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單靠自己的強項(書本知識理解變通),更得精進自己的弱項(與病人應對進退)。我發現如此緊湊、多元且紮實的訓練過程,雖使我身心俱疲,但卻又有種說不上來的充實滿足與成就感。

除了溝通的藝術與醫術的基本能力養成外,醫學院的知識量與速度和我先前的學習經驗大相徑庭。一周內上完 400 多頁的教科書是稀鬆平常之事,而每個科別的讀書要領也不盡相同。因此,這前 5 個月的學習歷程,必須不斷調整修正學習方法與步調。特別的是,第一次與 100 多位要求完美又「A 型人格」的人齊聚一堂,要找到自己的定位與競合的學習資源,並專心聚焦在自己的跑道前行,明白「書沒有念完的一天」等,才是我醫學院學習與生活的日常體會。

而我,對自己接下來漫長與艱辛的醫學學習與工作的期許是──對於醫學領域裡尚未揭曉的答案與無法掌控的疾病常懷謙卑的態度,以及在提醒病人多運動、多休息、多喝水之餘,也要記得對自己施予耐心與慈心,記得不該對自己腦容量與理解力太過苛刻,更叮嚀自己放慢腳步,照顧自己的健康,好好享受這全方位裝備與形塑的過程。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林欣蘋

【延伸閱讀】

●學西醫的我,第一次在美國看中醫:「傳統醫學」轉變中,「只要對病人好,為什麼不」?
●網路社群洗腦下延誤就醫,讓她失去了孩子:美國「網路問診」、「谷哥求醫」背後的危機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加入換日線LINE好友,每日接收全球議題包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