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影/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北港進香起火坩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

觀傳媒

更新於 2022年04月12日07:05 • 發布於 2022年04月10日07:20

(雲林新聞)【記者洪佳伶、蘇峯毅/雲林報導】「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北港進香起火坩」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今(10)日在北港朝天宮辦理無形文化資產授證儀式,由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頒授「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登錄為民俗及「北港進香起火坩」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之登錄證書,雲林縣莊儀團協會理事長許家彰代表接受「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登錄為民俗之證書,北港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代表接受「北港進香起火坩」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之證書。

▲由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頒授「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登錄為民俗及「北港進香起火坩」登錄為文化資產保存技術之登錄證書。
(圖/記者洪佳伶攝)

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今年雲林縣擁有豐厚的無形文化資產,目前已有37位保存者,分別為10項民俗、8位文化資產保存技術、12位傳統工藝及7位項傳統表演藝術。「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係與北港朝天宮媽祖信仰同時存在,而「北港進香起火坩」係白沙屯拱天宮至北港朝天宮進香時所施作,兩者都與北港媽祖信仰有著密切的關係,顯見北港擁有豐厚文化資產底蘊。縣府近年來積極辦理相關計畫,例如向中央爭取經費辦理「雲林縣北港百年藝鎮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保存紀錄、活化及推廣等不同面向,讓珍貴的文化資產繼續流傳。

莊儀團榮譽理事長蔡煌銘表示,「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合稱金水將軍或千順將軍,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北港對於媽祖的護法神將信仰與同治元年歷史事件戴潮春有關,神將圖像最早見於大正年間老照片及現存北港朝天宮繞境路關列表,顯示日治時期即有千順將軍神將的存在,昭和5年(1930)《臺南新報》記載北港街組織莊儀團,後於民國82年(1993)登記成立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參與北港媽繞境、迎神活動從未中斷,其儀程包含立旗養兵、犒兵、出巡。北港莊儀團具有高知名度,截至目前國內外共有33團分靈,莊儀團今日立旗養兵民俗原至雲林採訪冊記載,同治元年戴潮春事件天后顯應事蹟,今年適逢160週年,於今日受證別具意義

▲莊儀團榮譽理事長蔡煌銘表示,「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千里眼與順風耳,正式稱呼為金精將軍、水精將軍,合稱金水將軍或千順將軍,北港地區會稱為「千耳眼爺公」。

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表示,「北港進香起火坩」源於為保護進香團要「刈火」的香爐的一種技術,「刈火」就是從祖廟、大廟的香火爐中舀取部分香灰與金紙灰燼,放入進香團帶來的香爐中,代表神明間傳承與連結的意義,也意涵著祖廟或大廟神明的靈力加持到本廟神明身上。以前北港進香團體會在進香前先將火缸送至朝天宮,為避免陶瓷製香爐因溫度過高導致香爐毀壞,朝天宮很早就發展出糊火缸(香爐)的技術,其人員使用篩過的細土、紙棉,加上清水混合調製,將泥巴塗在火缸內外作為保護層。另外將萬年香火爐的香灰添入火缸,為了使香爐中的香灰連續不斷燃燒幾天,所以要將線香、蠟燭、木炭等於烘爐中燃燒後放入火缸先行生火,再送至大殿進行刈火儀式。目前僅為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施作。

陳璧君表示,「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和「北港進香起火坩」係於110年審議通過分別登錄為本縣民俗及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民俗「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認定保存團體為雲林縣莊儀團協會,其團員多達二百餘人皆自發性參與,傳承制度化,具保存維護力量。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北港進香起火坩」認定保存團體為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由朝天宮的工友班負責執行,對相關程序均能掌握與正確體現,並建置一套傳承機制。後續縣府將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辦理保存維護計畫,並鼓勵及協助各保存團體辦理各項目之紀錄、建檔及推廣活化等工作,希冀透過相關計畫完善的保存與傳承各項無形文化資產。

▲「北港莊儀團千耳眼爺公」登錄為雲林縣無形文化資產,今(10)日在北港朝天宮辦理無形文化資產授證儀式。
(圖/記者洪佳伶攝)

閱讀更多
民進黨宜蘭市長黨內初選 前縣議員賴瑞鼎勝出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