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蔗里」有故事!二林回鄉青年深耕「蔗青工作室」,重燃地方年輕火苗

上下游新聞市集

發布於 2021年12月17日04:04 • 上下游News&Market
「蔗里」有故事!二林回鄉青年深耕「蔗青工作室」,重燃地方年輕火苗

著名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描述殖民體制下對農民的剝削,真實故事背景就在日治時期的彰化西南角二林鎮。 1925年台灣文化協會成員李應章醫師號召二林知識份子與蔗農,組成「蔗農組合」,發動台灣現代第一場農民運動。

這場運動的啟蒙影響甚遠,百年後,一位二林子弟洪崇銘,在318學運後滿懷熱情回鄉創立「蔗青工作室」,經歷三年摸索,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道路。他扮演橋樑連接社區與學校,也改編二林作家洪醒夫的文學作品,拍攝《有誰要到二林去》、《父親大人》兩部微電影,並且積極串聯回鄉年輕人的社群網絡。透過這些努力,他希望能夠將二林蔗農運動的意義,化為自己在地工作的養分。

二林回鄉青年洪崇銘組成「蔗青工作室」深耕故鄉(攝影/林吉洋)
二林回鄉青年洪崇銘組成「蔗青工作室」深耕故鄉(攝影/林吉洋)

棄理工投身文史,開辦「蔗青文化工作室」

318學運前,洪崇銘還是個整天泡在實驗室跟宿舍的理工男,大三遇到太陽花學運,才開始認識這個社會有各式各樣的弱勢議題。那年暑假他騎著機車環島,發現台灣比想像的大,很多地方都有年輕人回鄉做事,但是自己的故鄉二林,居然什麼也沒有。

喜歡用化學元素週期表形容人的洪崇銘,在大四那年從不容易產生化學反應的惰性氣體,熊熊轉化為活性氣體,一口氣參加攝影跟新聞兩個社團。為了追求興趣,他主動延畢,帶著社團南北闖蕩田野,也跑去參加農村營隊,對農村運動滿懷期待,更想回到二林為故鄉做點事。

2017年服役退伍後,洪崇銘先是到苗栗跟在地青年一起工作,2019年正式回到二林創辦「蔗青文化工作室」。一開始想的是「二林蔗農事件這麼有意義,該怎麼被紀念?」然而,這些厚重大歷史距離二林的現實生活太遙遠,有段時間他突然發現自己踩不到地。

「歷史跟文化到底有什麼價值?」就在他想破頭殼的當下,地方的學校找上了他。因應108課綱,各校必須提出與在地文史生活結合、走入社區的探索學習方案。洪崇銘突然間成為地方中小學炙手可熱的協力夥伴。

洪崇銘回到二林後,帶動許多年輕人回鄉交流的機會。(蔗青文化工作室提供)
洪崇銘回到二林後,帶動許多年輕人回鄉交流的機會。(蔗青文化工作室提供)

返鄉創業,卻斜槓變成教育界顧問

二林高中美術老師江雅琳認為,「108課綱精神在於強調素養教育,老師帶給學生的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課程內容的設計,非常需要與社區互動還有地方歷史文化結合,崇銘過去累積的社區調查基礎,重要性在此呈現。」

「例如將二林重要文史轉化為尋寶任務,對於更年輕的學弟妹而言,可以產生很大學習動力。」江雅琳接著說,「過去二林高中並非前段班學校,很多在地學生傾向去外地就讀,但崇銘設計的在地歷史跟文化課程,讓他們更認同家鄉願意留在地方。」

如同台灣大多數的偏鄉,二林學齡孩子的家庭普遍脆弱,新住民、隔代教養、單親現象特別普遍。「連基本的識字書寫都很困難,尤其生活完全被手機佔去,導致幾乎無法慢下腳步來思考。」洪崇銘說,為了讓孩子慢下來好好看待家鄉,他開的課程讓孩子用立可拍相機,只有27次機會,孩子在按下快門前要仔細思考從家裡、社區到學校的生活,周邊哪一些景物特別有意義。

「現在小孩幾乎人手一機的時代,慢下來思考很重要,他能否關注自己身處的時代、環境,是否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強調。

用立可拍相機當教材,洪崇銘讓學校孩子慢下來觀察自己每天身邊的事物。(蔗青文化工作室)
用立可拍相機當教材,洪崇銘讓學校孩子慢下來觀察自己每天身邊的事物。(蔗青文化工作室)

將洪醒夫作品拍成微電影,校園巡迴讓孩子認識故鄉

從農村運動到踏入偏鄉教育,也讓洪崇銘原先的批判性格變柔軟了一些,回到實際生活面,他重新在鄉土作家洪醒夫的文學作品裡面,看到青少年成長階段對世界探索的思考,也彷彿看到自己的成長對話。去年(2020)透過申請計畫支持,他翻拍微電影《有誰要到二林去》,透過校園巡迴播放,讓青年學子從城鄉與社會階層的意義上,認識二林在現代的農村處境。

今年洪崇銘再度重新詮釋洪醒夫的作品,拍攝微電影《父親大人》。他認為,洪醒夫在作品中表現的土地認同與二林的生活經驗,對現在的二林仍具有參照性。洪醒夫對農民性格的刻畫、對弱勢族群的關懷,以及身為老師對於教育本質與升學制度的反思,正是他想追求的價值。透過文學作品的轉譯,可以充分把他想傳達的農村認同,用微電影表現出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bclid=IwAR1Bqgu0nDlQEuQGmalRcfoTRden5ZaN9FyPlPyMmljT1O-b55n4EfiZ7S0&v=xosk7NbuEng&feature=youtu.be

洪醒夫作品改編微電影《父親大人》預告

揪集小聚會,建立二林青年網絡

為了建立二林在地年輕人的網絡,洪崇銘還定期舉辦「騎樓小聚」,取名來自聚會地點的咖啡店名「LOCA」(台語:樓下之意)。參與者來自各行各業,從超市收銀員、飲料店店員、醫院護理師跟郵局櫃台人員都有,每次聚會都會設定主題,分享彼此看見二林的視角,抒發在地方工作、生活體驗。

共同主辦活動的咖啡店長黃婉婷說,二林像是一個封閉孤島,當初辦聚會原只是碰運氣,沒想到留在故鄉的年輕人這麼多,每到散會時間,仍舊聊到欲罷不能,呈現出二林年輕人的苦悶,還有人特別從外地趕回來參加。洪崇銘笑稱,「地方大人物有各種社交社團,年輕人也需要有一個另類社群,透過聚會,橋接為相互引介資源的社群。」

在今年五月疫情爆發前,聚會更推出「農村武裝青年」的室內小型演唱會,算是二林破紀錄的活動。騎樓小聚的影響力越滾越大,在二林這樣一個傳統又保守的鄉鎮,帶起一股新的氣象,也鞏固更多人留下來的決心與勇氣。

黃琬婷與先生回到二林開咖啡廳,與蔗青合辦騎樓小聚,意外串起在地青年社群。(攝影/林吉洋)
黃琬婷與先生回到二林開咖啡廳,與蔗青合辦騎樓小聚,意外串起在地青年社群。(攝影/林吉洋)

「黑道故鄉」其實有深厚文史,再度活化成為凝聚力

「越是靠海口的地方,生存越艱難, 都需要強勢的氣魄,以前二林地區被人家說出產最多流氓,是黑道的故鄉。」二林社區大學主任祕書謝日恆形容,二林及周邊芳苑鄉、大城鄉、竹塘鄉四鄉鎮,傳統上屬於彰化縣的西南角,由於平原廣大造成地理上的隔絕,遠離彰化、員林等都市區域,至今仍是非常孤立的存在,而且缺乏活力。

長期專注二林地方文化發展工作的謝日恆認為,把地方文史整理成為脈絡,才能有系統的理解二林,轉化成為在地的力量,然而這些文史更需要活化與應用。他認為,洪崇銘與蔗青工作室像是一個翻新在地文化的力量,藉由年輕人的創新創意,讓在地成長的孩子,持續地閱讀、理解二林,才能成為凝聚地方的力量。

洪崇銘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教育創新的工作者,「文化或歷史如果停留在知道以前的事情絕對是不夠的,必須結合當代的科技、社會氛圍,如果沒有辦法創造文化跟歷史的時代需求,就注定會消失,或是成為博物館裡的東西。」對他而言,這些學校課程、微電影或地方社群,最終都是要幫助年輕人尋找自己在這個時代的自我認同,才有可能進一步成為有積極意義的地方認同。

二林社大主秘謝日恆(攝影/林吉洋)
二林社大主秘謝日恆(攝影/林吉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