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內文圖片/楊松齡提供 責任編輯/王美珍
編按:當寶貝女兒意外過世,一個父親,如何將悲痛轉化為力量,發揮更大意義?楊松齡育有一兒一女,然而,心愛的小女兒卻在國三那年出了一場嚴重車禍,被醫生判為腦死。他和家人發揮大愛,幫女兒捐贈器官,從此踏上倡議器官捐贈的漫長旅程,並在2023年參與紀錄片《第二次人生》拍攝。
楊松齡,今(2024)年71歲,他的背包裡,總是放著一面白色布旗。只要跟人聊得投緣,就會拿出來問:想不想在旗子上簽名?
布旗上印著大大的標語「器官捐贈/愛心永在/請支持器官捐贈」,空白處簽滿了名字。最上方,則是他以紅筆寫下的:「5.7.2023 楊松齡 70才の騎」。這是他在70歲機車環島時,自掏腰包製作的旗子。騎車時,他會掛在兩旁,讓標語隨風飄揚。
從一個平凡的父親,變成一位積極的器官捐贈倡議者,這條路,他走了很多年,去年還參與了器官捐贈紀錄片《第二次人生》拍攝。回憶這條路的起點,他平靜說:「我的故事可能說好幾百次了,但還是希望能說出來。每次一定都會勾起一些傷痛,但講到後面,那份喜悅會讓傷痛淡開。」
女兒國三時出車禍偶然發現器官捐贈資訊
1994年冬天,當時40歲的楊松齡還在台汽公司工作。
那天,他拖著發燒到39.5度的身體下班,回到家裡,前妻正打算帶孩子參加親戚婚宴。因為摩托車載不下兩個小孩,於是,大兒子跟著媽媽出門,小女兒留在家裡,陪他一起吃稀飯。
但在準備晚餐時,才發現家裡什麼配菜也沒有。捨不得讓女兒吃這麼陽春的晚餐,楊松齡拿錢讓女兒外食,自己去診所看病。「看完病,在巷口遇到我女兒要去吃飯。我跟她說:『不要吃垃圾食物喔!』她說:『好。』這就是我們最後的對話了。」
沒過多久,他聽到鄰居大喊:「有個胖胖的妹妹被車撞了!」父女連心,那一瞬間,他立刻覺得不對勁。衝下樓,只看到一輛客運停在路旁,車底下是一只拖鞋和一副眼鏡。他心裡有了底,趕緊衝去醫院急診室找女兒。
才到醫院,他就收到了女兒的病危通知單。焦急地待了一夜,終於等到主治醫師說明病情。
「他請我們到診間,拿了3張X光片。第一張是正常的大腦,第二張是輕微受傷的,第三張是我女兒的。」醫師解釋,第二張X光片裡,只有一小塊顏色不同,但病人的生理功能已經嚴重受損。「醫師說,我女兒的腦,就像一塊豆腐砸在地上散開,別說復原,連當植物人的機會都沒有。現在是靠機器輸送氧氣,拔掉之後,人就走了。」
他呆坐在加護病房門口,不知所措。這時,卻在門上看到一張小小的字卡,上面寫著:器官捐贈可以救人。他坦言,只聽過捐血,從沒聽過捐贈器官,但這4個字卻像是閃電一般擊中自己。
他形容,女兒從小就喜歡小動物,常常在路邊撿流浪貓回家,藏在衣櫥裡,大人總是聽到貓叫聲才發現。「我想,妹妹很健康又有愛心,既然沒救了,為何不器官捐贈,讓她去救人,做功德?」
前妻一開始不願接受,但他試著說服。「我跟她說,燒了之後只剩下骨灰,不會留全屍。如果放在土裡,你要讓她被蟲啃10年嗎?」
他也留了一個晚上跟女兒溝通。
「我坐在她房間,對著她的床說:妹妹啊,爸爸想幫妳器官捐贈,你是不是可以發揮愛心,把器官捐出來救人?」他在心裡對女兒說:「如果你不想,也沒關係。爸爸會把你接回來,但是你只能躺在床上,周圍都是機器。你最愛的音樂、運動都不能玩了。」他手拿2個銅板擲筊,最後,得到了女兒的同意。(相關閱讀:生命的結束是助人的開始!外科醫師蘇上豪:肉體只是副皮囊,你的選擇賦予了它價值)
女兒過世時忍著沒哭但看到受贈者好好活著時:我的內心哭了
簽下同意書後,他向社工提出請求,希望受贈者接受器官之後,可以寫一張簡單的卡片或字條,告知器官移植後的狀況。「我不要對方的名字和地址,怕有移情作用,我只要一張卡片就好。」
但是在那之後,他沒有收到任何訊息,而他也因此陷入深深的黑暗中。
「我很內疚。一直想,做這個決定,是不是錯了?又想,受贈者是不是沒有移植成功?」他曾參加了幾次器官捐贈活動,最後卻只剩下失望。「這種歌功頌德的活動,對我來說沒有意義,我很討厭,也不想再去了。」
直到女兒器捐後的第9年,他在前妻鼓勵之下,參加了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的家屬活動。那時,9位身穿黑衣黑褲的受贈者一一走上台,親口說出自己接受器官捐贈之後的生活。
「看到他們,我心裡那塊石頭總算掉下來。我女兒死的那天,我沒有哭。但是那一天,我哭了……只是我的眼淚往心裡流,不好意思掉出來。」他哽咽說,自己很欣慰,女兒之前那麼健康,受贈者的未來一定也可以活得很好。
從此,他開始積極參與器官捐贈宣導活動,「我從自閉變成過動,到處宣導,學校、醫院、監獄都去過。」後來,女兒當年辦理器官捐贈的醫院辦了一場音樂追思會,他也到現場與受贈者互相獻花。
「之前獻花給我的都是女性,我不好意思開口,那天剛好是一位男性。我開口問他:『我可以抱你嗎?他說,可以。』」雖然只是一個擁抱,從對方身上傳來的心跳和溫度,讓他感動不已。「我覺得,真的沒有遺憾了。」(相關閱讀:如何書寫自己的「終活筆記」?必須思考的4大面向,人生最後一程自己決定)
器官捐贈是「比較高端的資源回收」 讓生命在他人身上繼續延續
60歲那年,為了慶祝生日,楊松齡自製了器官捐贈宣導旗幟,掛在機車上出發環島。途中,只要遇到好奇的路人,他就停下來仔細說明,有時邀對方一起拍照。被拒絕,他也不以為意。
「有些人有疙瘩,覺得觸霉頭。但也沒關係,我還是會邀請對方上網了解一下。」70歲二度環島前,他遇到紀錄片《第二次人生》團隊邀約採訪,乾脆一起跟著拜訪其他器捐家屬,分享心情。
走出幽暗後,人變得更輕盈,幽默感也回來了。
他把器官捐贈比喻為「比較高端的資源回收」,「只是我們回收的是器官,是無價之寶。你的這一生結束了,可以在別人身上延續。」依照現況,等待器官移植的人多,捐贈的人少,很可能等20年都等不到。
他也會告訴受贈者,接受捐贈,並不代表對捐贈者或家屬有虧欠。「因為有你們,我們的家人可以去看沒看過的世界、聽沒聽過的音樂、吃沒吃過的食物,所以要感謝你們。」
他說:「透過器官捐贈,我們變成沒血緣的一家人。」(相關閱讀:9千條命,但捐贈器官不到4百人!協調師廖麗鳳:想開,就能救人一命)
至於自己的後事,他已十分坦然。「器官能捐就捐,如果年齡超過不能捐,就當大體老師。」他笑說:「我在寫一個稿子,我想錄一段話,希望有一天放給學生聽。」
回首往事,他感慨說,女兒活潑又健康,也許,那時命中注定要去當天使。「我們互相的債就到這裡,父女的緣分也到這裡,我要感謝你來陪我這10幾年……」他像是對遠方的女兒說:「如果老天爺問你要不要當人,你記得說不要,就留在那裡當天使,當人很苦。」
沒有一個父親,願意看到寶貝女兒年紀輕輕就離開。然而,此生未盡的遺憾,可以在他人身上圓滿。這條意外走上的不歸路,雖然遍地荊棘傷痛,但也充滿愛。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