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親子

當青少年在社群討拍喊「我emo了」,是真求救還是強說愁?

翻轉教育

更新於 10小時前 • 發布於 10小時前 • 程遠茜
當青少年在社群討拍喊「我emo了」,是真求救還是強說愁?
當青少年在社群討拍喊「我emo了」,是真求救還是強說愁?

「為賦新詞強說愁」一直是青春期少年少女感知自己與外在的過程。如今年輕人則在社群發文表達「我emo了」,代表憂鬱、低落、不開心等負面情緒。縮寫emotional(情緒化)為「emo」不是新鮮事,但當「emo文」成為常態網路公開性質的討拍文,爸媽就必須警覺,那是一種求助訊號?還是只是跟流行?

現在更有一個英文字sadfish,來描述「為了引起注意或同情,在社群上誇大自己的情緒問題」這樣的行為。

sadfish這詞最早出現在2019年,英國獨立記者萊德(Rebecca Reid)公開譴責美國電視名人和時裝名模珍娜(Kendall Jenner),在社群上先以討拍文博取大眾情緒,後來被揭露她是替美妝護膚品牌 Proactiv做行銷。

就像社群貼文的「讚」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被認同」,貼出自揭脆弱的圖文會獲得一連串「你好強」、「你可以的」留言,同樣讓人感到被關注。

社群討拍,青少年學習社交認同的一環

「sadfishing」除了原本的討拍,更有以「傷心」訊息、主動「釣」出實際所需關注的意涵。換句話說,就是發佈誇大負面心情性質的動態,獲取同情和關注。提供孕產及家庭教養、編輯團隊具備醫療和新聞專業背景的《Verywell Family》報導分析,十幾、二十幾歲年輕人公開表達負面心情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觀察別人如何回應自己。

「沒什麼對錯,青少年只是在學習如何表達自己罷了,不過,他們使用社群的方法通常是大人不會考慮的,」心理諮商師莫林(Amy Morlin)表示,雖然期待回應,但追蹤者對討拍賣慘文的解讀和反應難以捉摸,有正向支持,當然也會有負面嘲諷。

《Parents》就提醒,當討拍不成,演變成霸凌、甚至是覺得被忽視,就得留意隨之而來的潛在心理問題,甚至可能演變成自殘的現象。根據研究,12歲的男孩發的討拍文勝過女孩,但隨年紀增長,發討拍文的女孩也跟著增加。

線上線下不一致?家長慢慢來、好好聊

一位媽媽向關心青少年教養的美國媒體《Your Teen Media》分享,她和兩個小學六年級的女兒共同擁有一個Instagram 帳號,她發現IG上有位女孩時常po出自己哭泣的影片或照片,都會獲得四、五十則打氣留言如:「你超美的!」「沒事的,姊妹,你超正!」

這為媽媽後來與女兒們聊及此事,孩子們卻回答「她在學校看起來很好啊!根本不會哭,或有什麼奇怪的舉動」。這樣的雙面舉動令大人難捉摸,如果換成自己的孩子發討拍文,又該怎麼辦?

在紐澤西經營心理及教育諮商診所的心理醫師尼西恩瑪希斯(Liz Nissim-Matheis)提醒家長,先默默觀察、留意線上線下表現是否有差異,再找機會聊聊,「不要打草驚蛇,聊天時切勿提到該則動態,以免引起孩子惱羞成怒,單純開啟關心孩子生活狀態的話題。」

不只理解孩子情緒煩惱,還要杜絕危險

普遍的「sadfishing」風潮,容易讓真正有需求的孩子被忽略。專家紛紛表示,如果很難辨別,就不要輕忽任何一則「emo文」。然而,到底到什麼程度,爸媽應該要拉警報?

除了平時給予足夠的關心,若發現孩子發文趨向憂鬱、甚至有自殘、自殺念頭,當然是最明顯的警示燈,爸媽就得尋求專業協助;除此之外,如果平時發文平淡、卻突然發情緒文時,家長也要緊繃神經。

「只要動態內容表達出毫無希望、無助時,都要特別開啟觀察或關心,」莫林提醒,這樣的討拍內容,除了網路霸凌,更危險的是引狼入室,讓性犯罪者有機可乘。家長應該時不時跟孩子聊聊發相關動態的得失、正負面,遠離憾事。
以下幾點為犯罪者慣用的接觸手法:

  • 藉口安慰、短時間內傳多則訊息
  • 極力與孩子建立個人化的關係
  • 討好孩子,甚至送禮物
  • 要求孩子向爸媽和其他大人保密這段聯繫關係
  • 掌握孩子的行蹤,如就讀學校和住址
  • 向孩子探聽可能遠離成人的獨處時間
  • 將話題導向性相關主題
  • 開始跟孩子約在隱密的地點碰面

別禁用,不如讓使用社群變成數位素養課

難以定義又難以拿捏管教尺度,乾脆沒收手機、禁用社群?《Verywell》報導建議,「為了你好而禁止」對青少年不見得有正面效果,而且失去教育意義,倒不如親子打開對話,一起設下使用規則、建立規範信任。

爸媽不妨主動把握使用社群的機會,教導孩子數位禮儀(digital etiquette)、留心自己的數位足跡(digital footprint),並且定期打理自己社群帳號內容。更重要的是,打造「任何問題都能找爸媽」的關係氛圍,協助青少年們理解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需求。
畢竟,最終還是希望他們長成對自己行為和行為目的負起責任的大人。

(資料來源:ParentsYour Teen MediaVerywell

給家有小學生的父母:
孩子形容「看抖音像吃洋芋片,會忍不住一片接一片!」
不可不知【小學生的抖音世界】👇

(責任編輯:林胤斈)

加入翻轉教育LINE好友看好文

延伸閱讀:

為什麼長大這麼難?青少年這樣自理「成長痛」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