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專欄/不再仰賴進口!離岸風電在地化生產將挹注台系廠商營運表現

定錨產業筆記

更新於 2024年03月18日04:59 • 發布於 2024年03月13日04:05

先前專欄文章「台灣是缺電,還是缺綠電」有提到目前台灣企業受到RE100的規範,需要積極建置綠電來因應未來綠電龐大的需求,本周專欄,將進一步說明目前台灣在再生能源當中的建置狀況,以及未來的建設方向。

2023年再生能源佔全台發電約10%,其中太陽能光電佔了相當大的發電比重,目前太陽能光電和離岸風電累計建置量分別為12GW和2GW,預計2030年太陽能光電和離岸風電累計建置量將會達到31GW和13GW。地面型太陽能已逐漸開發完畢,目前的太陽能建設主要以漁電共生太陽能為主,但仍面臨了和當地漁民和地方政府溝通的問題,泓德能源成立養殖團隊自行養殖,改善了溝通的問題,也成為了目前漁電共生可開發容量較高的廠商之一,未來隨者法規修法,將會把長期休耕地轉做為農業綠電,屆時太陽能光電建置速度將會顯著成長;離岸風電目前仍在初期開發階段,由富崴能源統包的台電二期離岸風電案場將於2025年併網,總容量達294.5MW,台電二期完工後將會進入離岸風電區域開發階段,由各個開發商提出申請投標,區域開發3-1期總開發容量為3GW(3000MW),預計於2026~2027年完工併網,區域開發3-2期總開發容量為3GW~3.5GW,預計將於2028~2029年完工併網。

以開發成本來看,太陽能光電模組1MW平均建置成本約為新台幣5000~6000萬元,隨者建置量提升,已有看到模組降價趨勢,預計未來建置成本將會逐年降低;離岸風電1MW平均建置成本約為新台幣1.5~2億元,相較太陽能模組高出3~4倍,區域開發3-1和3-2期總建置金額高達9000億~1.3兆元,初期由於台灣尚未掌握風電技術,主要零組件皆從歐洲進口,區域開發3-1期已有開始規定水下基座、風機葉片…等關鍵零組件需要在地化生產,大多數零件仍仰賴進口,區域開發3-2期將開始實施大規模在地化生產,訂定了24個在地化項目,由開發商自行選擇,總分120分,拿到在地化分數越高的開發商將有機會可以拿到較大的風場,單一風場容量最高可達1GW。

依照經濟部公告的離岸風電在地化評分表中,每一個在地化項目皆有配分,將配分乘上在地化零組件的使用比率就可以得到每一個項目的得分,因此在地化零組件的使用比率將會直接決定總分的高低,在配分表中有幾個項目的配分較高,為重點在地化項目,分別為水下基座、風機組裝、風機葉片、海底電纜、輪轂鑄件及機槍底部鑄件、本國籍海事工程船…等。

依照區域開發3-1期所規定的在地化項目中,水下基座主要由世紀鋼供應,預計將會持續供應至區域開發3-2期,風機葉片主要由天力離岸供應,為目前亞太地區除中國外的唯一離岸風電葉片廠商,森崴能源子公司寶崴海事工程以及台船子公司台船環海也正積極切入海事工程船業務,其餘項目皆為新增的在地化項目,區域開發3-2期建置成本約為4500~7000億元,隨著在地化零組件比率的顯著提升,且建置金額龐大,預計將會於2026~2028年顯著貢獻離岸風電在地化供應鏈,受惠時間會根據每一個零組件的建設流程而有所不同。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