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逃避式睡眠嗎(Escape Sleep)?為了逃避應該做的事、應該成為的自己,乾脆就在床上躺平,什麼也不做。儘管如此,腦袋還是不斷拼命地想,所以並沒有比較輕鬆,更重要的是,罪惡感會隨著時間逐漸累積,睡得越久反而越焦慮。
逃避式睡眠的常見三種症狀
我認為,逃避式睡眠雖然不是一種病,但可能會影響你的生活很多。有下面幾種常見的症狀:
- 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沒做,卻不願意離開床鋪。
- 用睡覺來逃避,醒來之後因為感覺很差,所以又繼續睡回去,從此變成惡性循環。
- 起床困難、出門困難,可以整天都廢在床上。
儘管如此,逃避式睡眠的人並不會因為睡得比較久就比較輕鬆,相反地,表面上看起來雖然一事無成,實際上腦袋卻一直在動,所以總是覺得非常疲倦,越疲倦又越想睡,越睡又越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換句話說,就是在一個自我內耗的狀態當中,根本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很焦急,但又不想面對。
(推薦閱讀:總是批判自己,情緒內耗?請心中的法官走下來,六個薩提爾法轉化負向資源)
圖片|Photo by Ketut Subiyanto on Pexels
為什麼會有逃避式睡眠?
「逃避式睡眠」這個概念,雖然並不是真實的心理病理專有名詞,但我自己猜想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原因,形成這樣的狀況。
畢竟,為了逃避某些事情,或者是某一種自己而去睡覺只是一個行為,行為背後往往涉及幾種不同的因素,但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在於:我不想看到那個不好的自己。
《多巴胺國度》一書指出,人類是趨樂避苦的,換言之,當面對的痛苦太大的時候你就會逃避。
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好啦,進一步的說明其實就是: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一部分身份未達到期望的標準時,你可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就可以不用去面對那個,和你期待不一樣的自己。
所以說穿了,就是你討厭你自己,你討厭當前的生活方式、你討厭你目前每一天正在做的事情。但同時你又很矛盾,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就睡覺吧。
根據貝克的憂鬱認知三角,如果你對自己、世界、未來懷抱者負面的想法,那就很難有動力去做任何事情。畢竟,自己是不好的、世界是不公平的、未來是不懷抱希望的,那這樣再做什麼都是多的。
可是,又沒有有勇氣面對這個無力的感覺,所以乾脆遁逃到睡夢當中。
(同場加映:「我就想逃避現實,不行嗎?」休息有理,所有的生活都是自己主觀的人生體驗)
把生命想像成釀酒
文章寫到這裡通常會來到解決方法,但我這裡並沒有希望大家「不再使用逃避式睡眠」,而是恰好相反──允許自己可以透過睡眠來逃避,不要再雪上加霜,自己責備自己。
前陣子我回台大演講,有一個學妹問了個問題:「我拖延症很嚴重,總是拖拖拉拉,有時候耍廢追劇就一整天,該怎麼辦?我聽了很多集你的 Podcast,有說到你寫論文拖延的狀況,想知道你怎麼走過來的?」
我的回答其實很簡單,就是:碾過來!
有一段時間,我真的是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在床上滾過來滾過去,要花一個小時以上自我厭惡,這個狀況並沒有因為我學了比較多心理學而有所減緩。
然後,在這樣「浪費生命」的同時,又覺得自己很糟糕大約一個月之後的某一天,陽光突然撒到我的右手手指的指尖上,那一刻很像是電影畫面突然停止一樣,好像心裡面有一個什麼東西被打開了。
(猜你喜歡:「逃避不可恥,光明正大地逃吧!」你可以允許自己,逃離後再想辦法)
圖片|Photo by daniyal ghanavati on Pexels
從那天之後,就開始比較積極努力地寫論文,最後終於即時交出去。儘管是這樣還是拖延到最後一刻,並沒有因為我有一個什麼神秘的頓悟,就變得比較快速。但這次的經驗影響我很大──很多事情是急不來的,包含拖延這件事情也是一樣。
你可以把你在床上睡覺逃避的時間想像成為釀酒,從外表看起來好像一事無成,但實際上你的內在正在慢慢發酵當中,就像我們不會怪橡木桶為什麼都沒有工作一樣。
第一年釀的酒一定比較難喝,至少放個兩三年之後,風味才會慢慢出來。長大以後,你會慢慢發現有些事情是無法解決的,有些痛苦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然後等待時間經過。
真的承受不住,但又有想抵達的地方,不如給自己一段時間的「自我逃離」(Self Quitting),這個逃跑不是膽小,而是透過給自己一點空間,讓那些原本被壓縮的自己,慢慢舒展開來。
逃避式睡眠是一種方法,但我們還可以運用其他各種不同的方法,例如旅行、喝一杯水、起來去曬太陽,想像自己是烏龜,這些都可以嘗試看看,重點是,允許自己逃跑,那些眼前看起來很糟的事情,就會慢慢變好。
留言 1
🫠邊緣i人🚬
跟我好像😅休假也是這樣,想看電影,心中的自我安排,然後就睡到不想起來或看影片看到時間逼近就算了下次再說結果下檔了🤪不過工作上我到是還好,就算難搞臭臉還是會做完,下班後就是廢物人生了😌
01月04日03:32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