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董監持股變化
今年 4 月開始的行情主要由兩個因素推動,
第一個是疫情帶遠距商機,讓科技業及電子業逆勢成長,
第二個則是全球央行集體採寬鬆貨幣政策,錢多到沒地方放,
從股市到貴金屬都出現上漲行情,也因為熱錢才是推動價格的動力,
投資人變得特別看重籌碼面的變化,
從投信進出、本土大戶到公司派動向都成為散戶關注的重要指標,
而公司派動向當中,又以董監持股準確率最高,也最具代表性,
繼續看下去…
內部人持股變化
之前在「大國鋼(8415)董事持股迭創新高,內部人都買 8 萬張了,為何股價還積弱不振?」一文中,
針對內部人買股有過介紹,
簡單來說,投資人習慣直接觀察內部人的持股張數或比率,
若上升就是公司派看好,如果下降就是認為股價偏高減碼,
不過實際上卻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要先從比率的角度來看,接著再從張數的角度推敲。
✎何謂內部人
根據證券交易法規定,董事、監察人、經理人及
持有股份超過股份總額百分之十之股東,
屬於公司的「內部人」,這些人往往可以領先市場得知公司的財務或後續營運狀況,
除了必須每月向公司及主管機關申報並公告持股數外,
如欲轉讓持股,必須事前向主管機關申報,
申報後 3 個交易日使得在集中市場或證券商由業處轉讓持股,
這些「內部人」須申報的持股,除了本人名義持有的股數外,
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及利用他人名義持有的張數也必須納入申報範圍。
比率變動不代表張數有變
內部人持股比率是內部人持股數/公司在外流通股數,
只要公司在外流通股數改變,即使分子的股數不動,
內部人持股比率還是會產生變化,
而造成在內部人持股張數未與在外流通股數一齊增減的原因有很多,
比較常見的可能有 3 種
1. 公司發行的可轉債被轉換籌股票
2. 公司購買庫藏股後,未轉讓予員工,而是直接報銷
3. 公司辦理現金增資,內部人卻未按持股比例認夠,或直接放棄認購
雙鴻(3324) - 2019 年內部人持股下降
就以散熱模組大廠雙鴻(3324)為例,
該公司從 2018Q3 開始搭上 5G 散熱題材,
從 50 元左右一路漲到隔(2019)年 10 月最高 242.5 元,
除了股東賺得資本利得,可轉債持有人也滿載而歸,
雙鴻(3324)為了 5G 擴廠的資本支出,於2019 年 5 月底發行第三次可轉換公司債,
發行張數 6 千張(一張 10 萬,金額 6 億元),轉換價格 133 元,代表只要股價超過 133 元,
用債券面額 100 元認購的投資人,就可以把債券轉換成股票,賺取資本利得,
一般可轉債剛發行都會有 3 個月的停止轉換期,超過 3 個月後就可以開始申請轉換,
到 2019 年 8 月底,雙鴻(3324)可轉債發行剛好滿 3 個月,
而股價也已經在業績及投信作帳行情的助攻下漲到 200 元大關,
此時把債券換成股票賣掉絕對有利可圖,2019 年 8 月到 2019 年 12 月底,
大量的債券被轉換成股票拿到市場上賣掉,但債券換成股票,
會讓股本膨脹,如果內部人這段期間內沒有增持股票,持股比例就會下降,
雙鴻(3324) 2018 年 8 月初的內部人持股比率是 20.27%,到 2019 年 12 月下降為 19.92%,
不過同一時間持股張數卻是從 16,963 張上升到 16,969 張,
如果只看持股比率,而沒有注意股本的變化,
就會做出內部人持股下滑是因為賣股票的錯誤結論。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內部人持股張數上升
內部人持股比率上升的原因有很多種,
最常見的就是持股張數增加導致持股比率上升,
不過張數增加並不一定代表內部人看好公司股價後續走勢,
因為
1. 公司該年度配發股票股利
2. 員工分紅配股及員工行使認股權所低價取得的股票
3. 是公司庫藏股用低於市價轉讓給員工所取得的股票
都可能讓張數上升,但這三種狀況內部人買股都是穩賺不賠,與是否看多股價無太大關係,
而市場最常看的「董事或內部人自己去市場上買進的股票」,
也要區分成上市櫃公司互買或公司內部人自己及自己控制的投資公司買進兩種,
畢竟人都喜歡拿別人的錢賭一把,對自己的錢卻會精打細算。
持股比率爆增
撇開這 4 種可能性,還有兩種可能性會造成內部人持股比率上升,
第一種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公司買回庫藏股報銷,導致分母的在外流通股數下降,
進而造成內部人持股比率上升,第二種則是持股比率出現暴增或暴減,
起幅度遠遠大於市場的成交量,這種況狀通常發生在 6 ~ 7 月,
與董監改選有關,如果該公司當年度有改選董監事,
就會造成內部人持股比率出現無連貫性的變化。
康友-KY(6452) - 6 月內部人持股暴增
2018 年發生連續跌停風暴的康友-KY(6452) ,
近年股價在 100 ~ 200 之間震盪,投信法人也因為之前的事件,
而沒有進出該支股票,而該公司 6 月份董監持股張數及比率突然暴增,
持股比率從 12.61% 增加到 21.6%,持股張數則從 1.26 萬張大增到 2.16 萬張,
如果是用內部人持股比率作為選股標準,
很容易就會篩到康友-KY(6452)。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事實上,康友-KY(6452) 的董監持股上升就是董監改選所造成,
康友-KY(6452) 6/30 股東會改選董監事,根據會後發布的公告,
公司有一位持股 8,281 張的大股東進到董事會,
而 8 千張剛好就是 6 月份內部人持股的變化張數,
雖然內部人持股比率及張數暴增,
但與公司派看好自家公司前景加碼買進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圖片來源 : 籌碼 K 線)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2018 年才成為股東
該大股東之在上一次(2017)董監改選沒有進到董事會的原因很簡單,
當時他還不是康友-KY(6452)的股東,
根據康友-KY(6452) 2017 年股東會年報的大股東資料,
最大的股東是董事長的投資公司 Profit Gate Investments Limited 及董事長本人,
而這位持股 8 千張的新任董事當時還沒進到大股東名單內。
(圖片來源 : 康友 106 股東會年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如果把時間拉到 2019 年 4 月的大股東名單,
該名董事就出現在大股東名單裡了,只是當時持股張數只有 3,210 張,
而不是目前的 8,281 張。
(圖片來源 : 康友 107 股東會年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董事長投資公司轉讓持股
該大股東的股票並不是從市場上買進,根據法規,
持股 10% 以上的大股東也算在關係人裡面,若要賣股必須事前申報,
而董事長的投資公司 Profit Gate Investments Limited 2017 年持股比率 35.32%,
按規定賣股必須申報,2018 年的連續跌停就是股價漲到 500 元之後,
該公司突然申報賣股,導致投資人認為股價偏高拋售,最後演變成融資斷頭多殺多所導致,
又從申報張數來看,2018 年的申報賣股數約為 4,100 張,
2019 年則是 5,500 張,加總 9,600 張,張數與今年新上任的董事接近,
且 2019 年 5 月到 2020 年 4 月,買超 1 千張以上的分點只有 2 個,張數都落在 1 千張初頭,
因此該大股東買進的股票,極有可能就是在盤後定價交易跟董事長購買的。
(圖片來源 :券商看盤軟體)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持比率 10% 門檻
上文提到,持股比率高於 10%,不論是不是經理人或董監事,
都符合內部人的標準,台股的公司派通常會將持股分散在多個投資公司,
以避免持股比率高過 10% 的申報門檻,
而 Profit Gate Investments Limited 2017 年的持股比率是 35.32%,
除非單日出售張數低於 9 張,賣股都必須要事前申報,
經過這 2 年的持股轉讓後,今(2020)年 4 月該投資公司的持股比已下降到 10.05%,
只要再申報轉讓一次,就不再屬於內部人,日後單日賣股超過 9 張不需要再事前申報。
(圖片來源 : 康友 108 股東會年報) (註 : 以上僅為數據揭露,無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須自負交易風險)
♞ 快速結論
最後整理出本文重點如下:
1. 內部人持股變化不能只看比率,先從比率的角度來看,接著再從張數的角度推敲。
2. 股本膨脹可能讓內部人持股比率下降,最常見的就是可轉債的轉換及現金增資。
3. 內部持股張數上升要看公司派是不是拿自己的錢去市場上買,畢竟對自己的錢都會精打細算。
4. 內部人持股突然沒有連貫性的暴增,往往是董監改選所致,
如果董監持股在6.7月突然變化很大,要先去確認是不是股東會有改選董監事。
5. 大股東持股低於10%,就不再符合內部人標準,賣股不需要申報,除非是董監事或公司管理階層,
本文舉例的公司,過去 3 年大股東賣股都要申報轉讓,但目前持股已下降到 10.05%,
只要再轉讓一次,日後就不用繼續申報。
📣歡迎加入【股市小P】粉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