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台積電董事會首赴美!備戰川普課關稅,當地開會談更好?

遠見雜誌

更新於 02月11日11:24 • 發布於 02月11日11:00 • 魏鑫陽

台積電(2330)創立37年來,首次將董事會移師美國亞利桑那州。這個董事會不簡單!勢必牽動後續產業競爭格局,甚至也可能讓看門道的人提前布局半導體投資策略。本週為期兩天的會議,討論議題包括美國擴廠、川普晶片關稅、美國政府補助等。飛去美國開會真的更好?怎麼看懂?一文詳解。

台積電自1987年成立以來,2月11、12日首次在美召開董事會,象徵著這家全球半導體龍頭在地緣政治與產業戰略上的重大轉折。這場歷史性的董事會選在亞利桑那州舉行,外界普遍認為,此舉不僅與美國政府推動晶片法案(CHIPS Act)有關,更是對美中科技戰升溫、美國總統大選變數等因素的回應。

台積電為何去美國開董事會?

為何非在美國開會不可?去年底,身為台積電董事會成員之一的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曾對此指出,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在2024年6月上任後,曾表示「希望以後每年董事會能有一次在外地召開」,2月就剛好選在美國召開,並沒有特別緣由。但雖說是如此,還是引起前外資分析師陸行之等人的好奇揣測。

科技產業分析師陸行之直言道:「這次董事會的真正重點,不是技術,而是政治」。科克蘭資本董事長楊應超也說:「這不是商業決策,而是政治決策。」並進一步分析:「亞利桑那建廠完全不符合商業邏輯,因為晶片製造不是終端產品,最終仍需送回亞洲封裝、組裝,美國當地供應鏈也無法支撐先進製程的全面發展。」

除了美國廠的擴建計畫外,此次台積董事會還需討論川普政府可能的新政策影響。例如川普曾表示對台灣半導體產品徵收100%關稅,若此措施成真,將對台積電及其美國客戶(如蘋果、NVIDIA、AMD)帶來巨大衝擊。另,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與美國政府簽署的初步備忘錄(PMT)並不具約束力,若川普當選並停止補助,台積電在美國的投資報酬率恐進一步下降。

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建廠。取自X@DougDucey
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建廠。取自X@DougDucey

台積電於亞利桑那建廠。取自X@DougDucey

台積電董事會成員有誰?

根據台積電官網,目前董事會成員包括以下10位人士: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國發基金管理代表劉鏡清、董事曾繁城、獨董彼得‧邦菲、獨董麥克‧史賓林特、獨董摩西‧蓋弗瑞洛夫、獨董拉斐爾‧萊夫、獨董烏蘇拉‧伯恩斯、獨董琳恩‧埃爾森漢斯,以及獨董林全。

外媒:台積電美國廠恐是高成本賭局

英國《金融時報》(FT)在最新報導中指出,儘管亞利桑那廠的技術進步令人振奮,業界仍對成本效益抱持懷疑態度。該廠的生產成本較台灣廠高出50%以上,加上當地人才短缺、供應鏈不成熟,這也讓FT指出,台積電的美國擴廠計畫恐怕是一場「高成本賭局」。

「亞利桑那的建廠成本太高,即使台積電得到補助,也很難與台灣的效率相比。現在台積電等於是被迫在政治壓力下做這筆投資。」陸行之不諱言。「這家公司是否已經被政治力量推著走?」陸行之的疑問,成為台積電未來戰略的核心考驗。

楊應超則認為:「過去,台積電只需要專注於技術,如今它必須學會在全球科技戰與政治角力中生存下去。」這場董事會的決策,將影響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未來。

統一投顧表示,此次董事會可能涉及三大議題:

1. 亞利桑那州第三座晶圓廠(Fab 3)是否落地,並採用2奈米或3奈米N3P製程;

2. 美國政府的補助是否到位,在政治壓力下台積電能否獲得更大支持;

3. 台積電如何應對美國政府可能的進一步關稅措施,避免川普關稅衝擊營運。

群益投顧也指出,蘋果新一代M5晶片將採用台積電的N3P製程,這顯示台積電在美國市場的佈局不僅關乎地緣政治,更與客戶需求密切相關。

川普關稅陰影,台積電如何應對?

根據《金融時報》(FT)報導,川普先前曾表示,將對台灣晶片課徵高達100%關稅,甚至撤回對台積電的補助。

「關稅問題,比亞利桑那建廠更讓台積電頭痛,」陸行之強調。他認為,如果川普執行高額關稅,將可能使台積電的美國市場優勢大幅縮水,甚至影響其全球競爭地位。

然而,中信投顧則持不同看法,認為美國對晶片課徵關稅的執行難度極高,因為大多數台積電晶片都是透過iPhone、MacBook、AI伺服器等終端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並非單獨進口,這也使關稅政策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同時,因美國科技公司仍依賴台積電的先進製程,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方案,川普政府力推的關稅政策可能反噬美國企業,甚至可能推高產品價格。另,台灣政府也察覺到了這場貿易戰的潛在風險,台灣經濟部次長姜式昕近期已前往美國,希望透過協商,降低台灣半導體產業受到的影響。

大多數台積電晶片都是透過iPhone、MacBook、AI伺服器等終端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取自Apple
大多數台積電晶片都是透過iPhone、MacBook、AI伺服器等終端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取自Apple

大多數台積電晶片都是透過iPhone、MacBook、AI伺服器等終端產品進入美國市場。取自Apple

台積電的未來挑戰:競爭壓力與產能優勢

台積電作為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製造商,在技術上雖穩居領先地位,但仍面臨來自三星(Samsung)與英特爾(Intel)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高效能運算(HPC)與AI晶片 領域,三星已加快2奈米技術開發,英特爾則計畫在2025年追上台積電的製程技術。

此外,台積電的主要客戶,如輝達、蘋果、AMD 等,逐步探索自有製造能力或其他供應鏈選擇,以降低對台積電的倚賴。蘋果的M5晶片雖然仍由台積電代工,但長期來看,蘋果是否會採取多元供應鏈策略,仍值得觀察。

另一個關鍵挑戰來自台積電的全球產能擴張計畫。除了亞利桑那州,台積電在日本熊本、德國德勒斯登也正積極建廠。如何在全球擴張的同時,維持台灣本土生產的競爭優勢,將是台積電管理層需面對的關鍵問題。

台積電1月營收分析:淡季不淡,AI需求撐起業績

台積電公告2025年1月營收為2932.9億元,年增35.9%,月增5.4%,表現優於市場預期。主要驅動因素來自 AI伺服器需求強勁,帶動高階製程產能滿載。然而,由於台灣近期發生多次地震,影響一定數量晶圓生產,台積電預計第一季營收將趨近財測低標。

統一投顧的分析指出,儘管市場對AI晶片需求持續看好,但短期內股價仍受地緣政治與關稅戰影響,預期台股將呈現區間震盪。

台積電在美國召開董事會,不僅是象徵性的歷史時刻,更是決定未來全球半導體版圖的關鍵一步。從亞利桑那廠擴建、關稅影響,到營收與M5晶片量產,這些因素都將深遠影響台積電的競爭力與股價表現。未來,台積電如何在技術領先、成本控制與政治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將決定這家全球半導體巨頭的發展方向。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延伸閱讀: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