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4日 (優分析產業數據中心)
中國正計劃於今年擴大其工業金屬的戰略儲備,以強化關鍵礦物供應鏈的韌性。這項舉措被視為因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地緣政治風險升高,以及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保障策略。
預計納入儲備的金屬種類
報導指出,中國當局計劃購買並納入儲備的金屬包括鈷(cobalt)、銅(copper)、鎳(nickel)和鋰(lithium)。這四種金屬在全球能源轉型與高科技產業中扮演關鍵角色。
📌鋰、鈷與鎳是製造鋰電池的核心原材料,廣泛應用於電動車、儲能系統及消費性電子產品。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若要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到2040年全球對鋰的需求可能成長至目前的40倍,而鎳與鈷的需求也可能增加10至20倍。
銅則被視為「綠色能源的骨幹金屬」,廣泛應用於電網建設、太陽能與風力發電設備、充電樁及電子元件。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金屬的供應高度集中於特定國家,例如鋰主要來自澳洲與南美洲的鋰三角地區(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鈷大量產自剛果民主共和國、鎳多來自印尼,而銅則以智利與秘魯為主產地。
這種供應集中風險也使得各國開始競相儲備、保障關鍵原料來源。
官方機構主導採購操作
此次儲備行動由中國國家糧食和戰略儲備局主導,這代表中國政府正在透過官方儲備機制,強化對關鍵資源的調控能力,減少國際市場波動對國內產業的衝擊。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在本月的全國人大報告中提及,將加快戰略物資儲備步伐,進一步凸顯關鍵礦物儲備已成為國家戰略的一環。此外,工業和訊息化部上月也表示將加強對國內礦產的開發,特別聚焦於鋰、鈷與鎳等資源。
儲備行動對全球市場的潛在影響
🔺可能推升全球金屬價格
若中國大規模收購上述金屬,將迅速提高全球市場需求預期,引發價格上漲壓力。例如2021年中國釋放儲備曾緩解價格,如今反向操作則可能造成價格飆升,吸引投機資金進場,進一步擾動市場。
🔺加劇全球資源競爭與貿易緊張
中國儲備行動也可能迫使其他國家跟進,形成資源競爭潮。例如美國與歐盟可能擴充本身戰略儲備,甚至部分出口國(如印尼或智利)藉此調整出口政策,增加全球市場不確定性。
🔺影響下游產業成本結構
金屬價格上漲將直接影響電動車電池、再生能源設備、電子零組件等產業的原料成本,可能壓縮企業利潤,或轉嫁至消費者,進一步影響新能源與科技產品的市場定價與普及速度。
🔺促使各國強化資源獨立與回收技術
為了降低對中國等單一來源的依賴,許多國家可能加快開發本地礦產、推動材料回收技術,並重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系統。
未來展望:供應安全與綠色轉型雙軌並進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分析,全球對鋰、鈷、銅、鎳等金屬的需求將因能源轉型而快速攀升。然而這些金屬的供應高度集中於少數地區,供應鏈韌性成為各國能源政策的新課題。
若供應鏈受阻,將拉高能源轉型成本,甚至拖慢再生能源技術的部署進度。中國擴大關鍵金屬儲備不僅是供應安全的考量,更是對未來綠色產業發展的前置布局。
隨著全球對電動車、儲能系統與低碳技術的需求持續成長,掌握金屬資源的主動權,勢必將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力與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