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與民眾黨持續在國會發動人數優勢監督預算,逼得民進黨登高一呼喊出罷免,而黨中央態度曖昧惹怒基層,立法委員林俊憲喊出尊重民意,觀望公民團體連署過兩階段後參與,如此伺機而動再割稻尾,大玩罷免背後滿滿「投機民主」。
民進黨以公民團體作為前哨,執行罷免操作的前行部隊,針對特定立委率先挑釁,還以「非政治化」的中立形象,藉此降低鬥爭爭議。但事實上,他們已被質疑是「假公民團體」,從人力動員到資金來源,各種政治操作的斧鑿明顯。民進黨刻意避免直接介入,卻在暗地支持罷免行動,前期卻又保持距離,已是褻瀆公民運動的投機心態。
「投機民主」目的在於規避廣大民意的集體反撲,藍白陣營具有六成底氣,已對賴政府執政深表不滿,罷免運動本是一種公民反制,但民進黨顯然利用公民團體,轉移焦點到個別議題與特定人物,弱化公共議題手法已是眾所皆知。當基層罷免行動一旦失敗,民進黨便能與之切割,認為是「公民運動不夠成熟」或「民意未達門檻」,進而降低自己的政治風險。這種操作表面民主,實為一場精心包裝的罷免遊戲,不僅企圖翻轉朝小野大局勢,還能在亂局中毫髮無傷。
大玩罷免「投機民主」已經損害公民運動,導致台灣政治陷入造牆對立,柯建銘推自家立委上罷免戰場,綠營諸公再推公民團體進入前線,難道不是因為四成民意才遮遮掩掩嗎?(推薦閱讀:風評:人品與智商俱毀─完全無法接受)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