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動漫

想被理解就要主動發聲!作品曾遭批「下流」,手塚治虫如何改變世人的觀點?

經理人月刊

更新於 09月02日03:41 • 發布於 09月02日01:00 • 手塚治虫、松谷孝征

許多人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得到他人的認同」。

同樣的,有人會因為「不被認同」、「不被理解」而感到不滿。

因為沒有得到賞識,所以我無法好好發揮實力。因為師長或上司有眼無珠,所以我無法更上一層樓。有些人會這麼說,然後就放棄自己的夢想,自暴自棄。

手塚治虫的作品曾不被日本社會理解

手塚治虫過世時,報章雜誌都把他的訃聞當作頭條新聞。有家報社以社論講述手塚構築了一個時代的日本,引起一陣話題討論。

隔年,東京近代國立美術館策畫「手塚治虫展」,吸引大批民眾前往觀賞。雖然現在國立美術館推出漫畫展已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了,但是在當時的日本,這樣的展覽還是頭一遭。而如今人們已經認同漫畫是主流文化的一種類型。

固然這也不過是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但正好是在手塚過世的那段時間,人們對漫畫的偏見才逐漸開始消除。許多媒體在手塚過世時發表悼念之意,並對他的作品給出極高的評價,但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對漫畫都是採取貶低的態度。

「漫畫是會給孩子們帶來不良影響的低俗刊物!」

在昭和時代,上述這樣的評論是很常有的偏見。

一九七○年時,手塚開始連載《神奇糖》(ふしぎなメルモ)這個作品,當時大眾批判說這部漫畫「很下流,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

《神奇糖》的其中一個主題是生命與性,這是對人類來說很重要的課題。

手塚是個醫生,他以給小孩的性教育為出發點,創作了這部作品,因此這樣的批評對他並不公允。或許可以說是時代追不上手塚的創作天賦,而他本人倒是為此感到相當鬱悶。

「為什麼不能理解呢?大家對漫畫的誤解實在是太大了。」

我想這份不被理解、不被認同的懊悔,就深植於手塚的內心深處。然而,這種複雜的情結也成為他不斷挑戰的原動力。

手塚比任何人都清楚明白,漫畫是傳遞訊息給孩子們最好的媒介。他為了讓漫畫能夠被主流文化認同,不僅花費大量精力在創作好的作品,他的許多發言與行動也是出於同樣的動機。他並沒有因為「不被認同」而故步自封,反而主動向前跨一步,透過創作持續向大眾傳達漫畫的精彩之處。

「我一定要為漫畫帶來一股新浪潮。這件事情只有我能做到。」––《兒童心理》,金子書房,一九七三年九月號

想畫出與文學作品匹敵的漫畫作品

只要是跟漫畫相關的節目邀約,不管多忙手塚一定都會答應參與。就算他必須畫的連載作品數量多到他幾乎沒有時間睡覺,就算他其實不是個喜歡露臉的人,他還是會擠出空檔上電視。

有些漫畫家雖然擅長創作故事和畫圖,但並不是很習慣在公眾面前發言。手塚大概是覺得自己「不上電視不行」吧。他擁有豐富的藝術、醫學和音樂素養,也很會表達。

他曾經在一個文化人的座談會上說:「總有一天會出現能與文學作品匹敵的漫畫作品。」雖然當時所有與會者都反對說:「不過是漫畫而已,怎麼可能比得上文學呢。」

但是手塚依然沒有放棄。

手塚的行動範圍並不僅限於日本國內。為了參加一九七四年開始在法國舉辦的「安古蘭國際漫畫節」,他竭盡全力調整漫畫的連載時程。

幾年以後,手塚曾經熱情地邀約出版社,「一起去法國吧。法國文化部部長好像也會參加。」然而當時的相關從業人士卻表示:「沒有必要啦,就算去法國也沒辦法讓漫畫多賣幾本。」顯然那時候的人們還沒有意識到日本以外的世界。被拒絕的手塚曾經這麼說:

「就算放眼全世界,日本的漫畫也是世界第一。」

手塚強烈希望漫畫能被社會整體認同的心情,或許就是源於這種認為日本漫畫是世界第一的想法。

一九七二年,日本與中國恢復正常外交關係後,手塚隨即飛往上海。

手塚在少年時期曾經看過以孫悟空為主角的動畫《鐵扇公主》,他因此對動畫產生憧憬,心想:「真好,總有一天我也要製作動畫。」他前去拜訪製作《鐵扇公主》的中國國營動畫公司,並與動畫師們交流。

他在韓國則促成漫畫家協會同好之間的交流。他也到世界各國舉辦講座,講述漫畫與動畫等主題。他曾經招待美國和歐洲的漫畫家與動畫師到日本,帶著他們參訪京都和奈良,一切費用全由他個人負擔。

如果你想要被理解、被認同,你就必須主動發聲。

手塚的一生都貫徹主動出擊這項原則,而他的行動確實引起了很大的迴響。

縱使不被任何人理解、不被任何人認同,也要相信自己,繼續行動。我認為這就是手塚治虫的自信來源。

(本文出自《「拜託你了,讓我工作吧。」》,商周出版)

加入《經理人》LINE好友,每天學習商管新知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