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國內

國會冷知識/附議、覆議、複議、復議都不同

NOWnews 今日新聞

更新於 05月29日23:00 • 發布於 05月29日23:00 • 記者何哲欣/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赴立院拜會立法院長韓國瑜(右)。(圖/記者葉政勳攝 , 2024.05.29)
▲立法院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由立法院長韓國瑜(右)敲槌,但行政院長卓榮泰(左)說,會提覆議。(圖/記者葉政勳攝 , 2024.05.29)

[NOWnews今日新聞] 立法院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內容包括禁止官員反質詢、增訂藐視國會罪等,行政院長卓榮泰表明,條文有窒礙難行之處,將研擬提覆議。覆議與復議不同,另外還有附議與復議,在法律上各自有不同意思。

【覆議】

根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行政院對於立法院決議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10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15日內作成決議。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7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15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復議】

復議是立法院議事程序的一環,在《立法院議事規則》有專章規定,用意是議案雖然已經同意,但可以讓立委再思考一次,確認是否真的同意,也就是讓立委有反悔的機會。

根據《立法院議事規則》,立委提出復議,必須是未曾發言反對原決議者,也要有與原決議不同理由,且要有20人以上連署。此外,「復議動議經表決後,不得再為復議之動議。」

復議案常見的是在法案三讀後,推動政策的政黨,避免反對黨有機會翻案,因此會直接提復議,因為經復議後,就必須再重新處理一次,因此直接提復議,就能封殺所有翻案機會。但反對黨也必須在一開始就沒有提過反對意見。

【附議】

附議較為簡單,意思單純是指有沒有人支持。例如《立法院議事規則》規定,立法委員提出之法律案,應有15人以上之連署;修正動議,於原案二讀會廣泛討論後或三讀會中提出之,並須經10人以上之連署或附議,始得成立。

【複議】

複議是司法機關根據有關機關和當事人提出的申請或要求,對已作出的決定重新予以考慮,或重新審查處理。不過在台灣較為少見,但中國就有《行政複議法》,台灣的用語是申訴或訴願。

立即加入NOWnews今⽇新聞官⽅帳號!跟上最HOT時事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23

  • 華仔🌍👍
    民進黨的狗性就是 自己的民主才叫民主 別人的民主都不是民主 貪污是民主.說謊是民主 造謠是民主.漲價是民主 缺電是民主.霸凌是民主 出軌是民主.招妓是民主 販毒是民主.走私是民主 賣台是民主.跳票是民主 最好笑的是..當別人是多數..要依照正常流程.普世價值做事的時候! 就被貼上不民主. 舔共的標籤! 問留言板上那些綠狗...哪邊不民主?哪邊舔共?他們又講不出來? 話說賴清德自稱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民進黨執政那麼久了... 也沒有宣布獨立啊! 也沒有斷絕兩岸經濟啊! 也沒有叫所有的陸資.陸配離開台灣! 更沒有叫所有在大陸設廠.做生意的馬上滾回台灣!
    05月30日00:07
  • HYJ
    釋憲無所謂啊!反正一直輪迴下去,大家就能看到"又"一個4年不做事的總統,看看誰倒楣 挾民主之名,行貪污之實 民主二字從綠粉嘴裡講出來,就是噁心
    05月30日00:47
  • 晉天武
    修憲後監察委員已經不是民選,監察委員是由總統指派,監察院已經不再是國會,現在的國會實際上就是單一國會立法院,國會調查權/國會聽證權理應屬於立法院擁有。 目前監察院除了養肥貓酬庸選舉有功人員之外(監察院=酬庸院=肥貓院),已經沒有實質功能,也沒有存在的價值,監察院的存在才是憲政大怪獸,理應廢除。
    05月30日00:48
  • 晉天武
    民進黨在野時,要把監察院廢掉,國民黨反對。 國民黨在野時,要把監察院廢掉,民進黨反對。 所以要靠民進黨加國民黨一起把監察院廢掉,那是不可能的,就如林濁水所說的台灣不能成為一個正常的憲政民主國家。 所以監察院就是執政者最喜歡的酬庸院、肥貓院,留著很好用。 理應廢除的監察院也不可能廢除,因為享受權力的人是不會從事改革的!
    05月30日00:48
  • 這是民進黨自己以前提過的法案,今天卻不認賬? 所以民進黨就想「以拖待變」,憑空捏造「擴權」一說,自己打臉自己也無所謂,更不會在意自己身為國家執政黨,國家是否一直空轉下去....
    05月30日01:59
顯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