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交通部推出的「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於15日開賣,交通部依「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編列3年經費200億元推動全國公共運輸通勤月票措施,也稱為「1200月票」,預計7月1日上路。本刊記者也整理8大QA,一次看懂使用方式、各縣市差異,以及原1280月票如何退費。
一、什麼是「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
本次票卡設計定名為「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T」代表臺灣(Taiwan)、交通運輸(Transport),也傳達共好(Together)、行遊 (Tour)與信賴(Trust)等理念。
票卡主視覺設計以綠色為基底,正面以圓圈圖形象徵多元交通串連不同生活圈,而大小圓圈代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縣市政府、鄉鎮區公所)及業者共同合作;背面以通勤族及7種通勤運具插畫帶出月票搭乘運具多元性。
二、各縣市TPASS價格、哪裡買?
基北北桃生活圈月票定價:1,200元。
販售通路:6月15日起包含台北捷運車站各站(117站)、新北捷運環狀線各站(14站)、桃園捷運各站(除A20興南站外,共23站)、新北輕軌車站3站(淡海輕軌V01紅樹林站、V26淡水漁人碼頭站、安坑輕軌K09十四張站)、國光客運場站6站,以及台北市政府轉運站悠遊卡客服中心;也可透過悠遊付及Samsung Wallet悠遊卡等app以虛擬卡方式加值購買。
中彰投苗生活圈月票定價:台中市民699元、非台中市民999元。
販售通路:6月15日起包含台中捷運車站各站(18站)、客運場站(18站)、中投苗各鄉鎮市區公所(共60處)及微笑單車苗栗服務中心。
另外台中市都市內通勤月票(市民299元、非市民599元)將於7月1日同步上路,可搭乘運具為台中市境內捷運、台鐵、市區客運及公共自行車。
南高屏生活圈月票定價:999元。
販售通路:6月15日起包含高雄捷運指定車站(5處)預購、6月20日可取卡;台南、新營、屏東、潮州火車站,以及台南/屏東指定客運業者場站及轉運站(12處)及台南37區公所等開放購買。7月1日開放現金或線上付款購買月票方案(包含MeNGo APP/官方網站)。
另外台南市都市內通勤月票(公車299元、公車+台鐵399元)、高雄市都市內通勤月票(399元)及屏東縣都市內通勤月票(公車299元、公車+台鐵399元),將於7月1日起同步上路實施。
三、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使用範圍?
基北北桃:生活圈境內捷運、輕軌(淡海輕軌、安坑輕軌)、台鐵、市區客運、公路/國道客運(基北北桃境內)及公共自行車(除桃園市前60分鐘免費外,其餘均前30分鐘免費)。
中彰投苗:生活圈境內捷運、台鐵(苗栗崎頂站-彰化源泉站區間、集集線各站)、市區客運(中彰投苗境內)、公路/國道客運(中彰投苗境內)及公共自行車(前30分鐘免費)。
南高屏:生活圈境內捷運、台鐵(後壁站-枋山站)、輕軌、市區客運、公路客運、公共自行車(前30分鐘免費)及渡輪(鼓山-旗津、前鎮-中洲)。
四、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何時上路?
交通部指出,目前預計7月1日啟用。除了北中南3大生活圈共11個縣市即將推出月票以外,全國目前還有9個縣市正在規劃月票方案中,僅金門縣、連江縣暫無相關計畫。
五、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如何開通、效期多長?
通勤月票購買後,將票卡輕觸自動收費進站閘門,捷運車站、公車、國道客運、公路客運或輕軌驗票機上之感應區即可自動啟用,有效期限為自啟用當日(含)起算連續30日截止。須於購票當日起30日內啟用。
六、原定期票如何退票?
現行之「雙北1280定期票」將於6月30日停止販售,民眾可選擇使用完剩餘的天數,或以剩餘天數依比例退票。
雙北定期票:可至台北各捷運車站自動加值售票機或詢問處辦理,退費金額將加值回原票卡。(桃園機捷車站無法辦理)
桃捷定期票:可至機捷各車站詢問處(A20興南站除外),餘額直接加值於悠遊卡或現金退款。
定期票退費計算方式:退票金額以定期票票價扣除「定期票票價乘以經過日數佔定期票有效期間(30日)之比例(不足1元無條件捨去)」優惠價計算。
北捷舉例,假設5月10日是民眾第一次使用定期票、最後一次使用為5月17日,經過8天,退費金額為1280元-(1280元×8/30)=1280-341=939元,也就是說,1280元已用掉341元,民眾可拿回退款939元。
七、一定要買TPASS卡才能使用通勤月票嗎?
不用。持原有的悠遊卡、一卡通、icash2.0(愛金卡)也可設定,現有悠遊卡普通卡、悠遊卡學生卡、悠遊聯名卡皆可於6月15日起購買特定通勤月票,敬老卡及愛心卡等優惠票種不能設定購買。
目前基北北桃月票只能使用悠遊卡,中彰投苗月票可使用悠遊卡、一卡通、愛金卡(台鐵、公共自行車暫不適用愛金卡月票),南高屏月票僅能使用一卡通MeNGO卡。
八、預期帶來什麼效益?
交通部指出,推出「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預計可減輕民眾50至70%的通勤負擔,每年約有800萬至1,100萬人次受惠,且可降低5%道路交通事故,並提升5%公共運輸運量,還可以促進都會區空間減壓,同時建構低碳環境,迎向2050淨零碳排。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