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理財

水果產銷的失衡線

遠見雜誌

更新於 2018年09月06日15:50 • 發布於 2018年08月27日06:20 • 遠見編輯部

過去台灣曾自豪為香蕉王國,五〇年代的全盛時期,高雄港碼頭,還有大型遮陽供收成香蕉擺放的「香蕉棚」,及專用的「香蕉碼頭」;現在台灣香蕉在日本的市占率卻不到1%。數十年間,台灣香蕉出了什麼問題?

追根究柢,問題就出在「什麼也沒變」。台灣的香蕉的品質與運輸、採收方式等,幾乎沒有變革,完全停留在數十年前。

不變的台灣香蕉 變動的市場版圖

南方鄰國菲律賓,早在十年前就急起直追;日本人到厄瓜多種植香蕉,收成運回日本市場銷售,上面就貼著「日本人種」的標籤;菲律賓和厄瓜多正分食著日本香蕉市場的大餅。

許多人不相信,直說這麼好吃的香蕉,怎麼會失去競爭力? 但是缺乏冷鏈系統及求新求變的台灣香蕉,無論是硬體設備、技術,或是心態,都輸鄰國好大一截。

日本Farmind株式會社社長崛內達生,今年年初受邀來台參加論壇時,就直言台灣出口水果的品質不穩定。

他舉鳳梨為例,台灣鳳梨到日本時,拆封後甚至有發霉的情形,讓他嚇了一跳。但他不解的是,日本也從哥斯大黎加進口鳳梨,而且船期更長,往往達4∼5個星期,「但是哥斯大黎加進口的鳳梨,品質都很一致。」他認為台灣水果好吃,但是現採的品質,和運送後到達消費者手上的品質落差過大,「這一點並不合理。」

缺乏基礎設備 價高且品質不穩

以香蕉來說,我們沒有控溫的集貨場、裝卸貨碼頭、冷鏈系統等基礎設備。採收和包裝,也多還是以人工的方式,在室外下進行,但人工就會拖延時間,相對影響品質。而台灣又因為人工及關稅的關係,成本相對高,販售到日本市場,價格足足比其他國家來的香蕉貴了一倍。

整體來說,台灣香蕉早已失去國際競爭力。

只是,日本香蕉的進口量年年調升,從數據上來看,2014年進口857億日圓,2015年進口1,019億日圓,可見香蕉在日本市場仍占有一席之地,日本民眾對於香蕉的需求量是有的。高雄旗山的蕉農郭泰呈,每年外銷日本香蕉達100個貨櫃,可見有好的品質,還是可以打入日本市場。

如果說外銷導向是香蕉銷售的一條路,那麼政府是否就應該做好出口運銷的基礎建設?

供需不平衡 果農有賴理性引導

去年(2017年)1月,國內香蕉批發價破百,創下新高,蕉農紛紛搶種,未料今年在沒有任何天災的情況下,香蕉大豐收,導致爆量,最後甚至必須以「去化」(去商品化)的方式,讓特級品的香蕉還可以維持一定的價格,在市場販售。

香蕉一年一穫,產量可能過剩,難道政府沒有預警嗎?

當然有。如果翻翻去年4月份的新聞,農糧署從香蕉種子數量中,就已經發現蕉農們種植量已經遠遠超過需求量,因此對蕉農提出警示,只是當時蕉農氣呼呼罵政府「管太多」,還有某農會跳出來說「就讓市場機制決定。」蕉農會有這樣的反應,不難理解,因為近兩、三年的香蕉價錢大好,只要躲過颱風風災的香蕉,都賣出極好的價錢,所以政府再多的預警,蕉農根本聽不進去;果農的賭性戰勝了理性。

果農的賭徒性格,讓人幾乎可以預見,只要那些「見價好就種」的水果,都可能延燒產量過剩的風波。

然而,每一個國人到底每天可以吃得下多少水果?供大於需之下,滯銷到底是誰的錯?產銷失衡,當然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但是,要農民除了生產,還得顧及銷售,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至於最後,直接將收成的作物交給了盤商,還是最簡便的方法?

只是如此一來,養民也等於交出更多的自主空間。

進口與內銷同路 蒜頭受制四大盤商

雲林是台灣蒜頭最主要的產地,92%的蒜頭都種植在雲林,面積約4,700公頃,年產量達47,000公噸。

台灣全年蒜頭的需求量約53,000公噸,不足的部分,就由進口蒜頭來補充。而這些收購蒜農們蒜頭的大盤商們,正是蒜頭的進口商,也因此,國內蒜頭的貨源,幾乎完全由進、銷蒜頭的四大盤商決定。

台灣蒜頭約在清明前5天與後15天進行採收。走入產地,農民們告訴記者,從3月中下旬,就不斷有傳言指出,今年的蒜頭價格可能不好,甚至盤商們直接付違約金,跟原先已簽約要收購的蒜農們解約,表示因為擔心價格不好、不願意收購。

在傳言與違約金的雙刃影響下,蒜農的信心被動搖,轉而用低姿態去「求」盤商來收購,而這一來,收購價格當然就低。

商業手段 動盪蒜頭價格

原本蒜農種植成本約每台斤15∼16塊錢,但今年有些心急的農民,當下就將蒜頭以13塊錢的賠本賣給了盤商。

然而蒜頭價格取決於國際期貨的波動,但事實上今年的蒜價也並沒有所謂的崩盤或價跌。有些人因此懷疑,先前的支付違約金等小動作,是不是四大盤商在去年賠錢的狀況之下,所進行的「商業操作手法」?

蒜農採收的蒜頭,是含土連根拔起的「濕蒜」,而消費者一般在市場上購買的、烹調所使用的,其實是經過乾燥後的「乾蒜」。但正因為大部分的蒜農並沒有後處理的乾燥機,所以將採收後的濕蒜,直接賣給盤商;而擁有後處理設備和倉庫的盤商,也就得以在這中間獲取利潤。

政府出手 卻仍不敵盤商操控

3月下旬,傳言四起,陸續有蒜農被低價收購後,雲林縣政府也馬上提出因應對策。一是鼓勵蒜農購買乾燥機,政府按價補貼三成;二是如果蒜農本身沒有可放置乾燥機設備的場所或預算,則可以統一登記,交由政府進行乾燥,企圖先讓蒜農將手中的濕蒜變成乾蒜。

地方政府第一時間出手協助農民,值得肯定,不過後續銷售仍是問題重重。

一來,「烘蒜」也是門專業,要蒜農既會栽種,又要會烘乾,不太容易;二來,無論濕蒜還是乾蒜,有可能最末還是得透過這四大盤商的手去銷售,國內的蒜頭交易,終究還是掌控在這些盤商手中。

思變的農民 會贏才要拼

因此必須思變。在今年這一波風暴中,也有不少農民是沒有受到衝擊影響的,其中有一部份是高經濟作物,本身不容易被取代,或者產量和流通需求量原本就沒有那麼大,但另外一部份不受產銷風波衝擊的農民當中,也不乏菜農、鳳梨農,和蕉農。

而他們不受衝擊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早在收成前,或者準確地說應該是早在種植前,就已經找到銷售管道。

以出口訂單來說,幾乎都必須事先談好採購的數量和規格,接著才按照訂單的需求耕種;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種植了,等作物收成,才來找通路、找市場、找消費者。

供應全台灣7-11與麥當勞美生菜的新湖合作農場理事主席陳清山就說,「以前是愛拚才會贏,但現在必須是『會贏』,才要去拚!」找到自己農作物的定位和市場,才進行計畫生產,如此一來,「也能將更多心思放在自己作物的品質要求上,」而不用分神擔心豐收了卻賣不掉。

重視農業價值 遠離政治口水

農業靠天吃飯,不論是政府還是農民都應該更務實、也更勇敢地正視問題,然後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農業不應該是弱勢,補助不能成為常態,也不應該成為常態。農民們辛勤耕種,理應獲得相對合理的報酬,然而物美價廉的迷思,無疑是台灣農業低迷的幫兇。身為最直接的消費者─民眾,不是更應該花點心思,省思自己餐桌上的糧食與蔬果來源嗎?

民以食為天,農業不應該只是農民或政府的問題,而是每一個需要食物的人,都必須正視的課題務實地正視台灣困境、勇敢面對國際競爭,撇除紛陳的傳言與挑撥,方能期待春天。

(文/林茜)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0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reaction icon 0

留言 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