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期吃手不用太緊張
在所有感官中,觸覺最早開始發育,因此在寶寶剛出生這段期間,觸覺是寶寶最主要的訊息來源。藉由觸覺所傳遞的訊息,寶寶得以穩定情緒並建立安全感。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嬰兒室主任李政翰表示,吸吮是人類的本能,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時就會做出吸手指的動作,而寶寶從出生開始到1歲半會經歷「口腔期」,此時寶寶會透過吸吮、咀嚼與吞嚥等刺激口腔的動作得到滿足感,所以寶寶在1歲半以前吃手是非常正常的行為,家長不用太擔心。他強調,如果在口腔期強烈禁止寶寶吃手,寶寶未來身心發展都會受到影響;生理層面有可能咬指甲、抽菸、酗酒;心理層面則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沒自信、多疑、膽小,對人的依賴感也會增加。正因如此,口腔期不需要特別禁止寶寶吃手,只要注意維持環境清潔、避免讓寶寶過度吸吮就可以了。
3、4歲仍頻繁吃手就要小心
正常來說,寶寶1歲~1歲半後吃手頻率會明顯下降,少數寶寶到2、3歲還會有吸手指的行為,若寶寶直到3、4歲仍頻繁吃手,就要提高警覺,找出寶寶持續吃手的原因。李政翰醫師分析,孩子持續吃手有幾個可能因素,包括嬰兒期的吸吮需求沒有獲得充分滿足、安全感不足、因為周遭環境變化而產生不安全感、作息出現變化等等。下面就來進一步了解寶寶吃手的可能原因:
寶寶為什麼會吃手?
1.吸吮需求未被完全滿足
寶寶的吸吮慾望若在喝奶時未被完全滿足,就會藉由吃手補償吸吮需求;即便已經喝飽奶也可能會吃手。
2.缺乏安全感
如果寶寶沒有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又被父母帶上床準備睡覺,就會藉由吃手來獲得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習慣吃手手的寶寶一有睡覺的念頭就會開始吃手,正是因為吃手可以讓他獲得安全感;寶寶一發現「吃手慾望被滿足後,自己可以很舒服地睡著」,就會在潛意識裡將「吃手」和「睡覺」連結,把這個動作當成啟動睡眠的一種儀式。
3.長牙期磨牙
一般嬰兒大概6個月左右就會開始長乳牙。由於長牙期牙齦會癢,寶寶開始會出現磨牙的動作,並會把手放進嘴巴摸牙齒或牙床,這並不是真正的「吃手」,而是在磨擦發癢的牙齒或牙床罷了。
4.缺鐵和鋅
寶寶身體若缺乏鐵和鋅,不僅會吃手,還會啃食指甲、泥土、紙片、污物等非營養物質,出現異食症的表現。如果寶寶在吃手之餘還合併貧血、食慾不振、精神低迷、手指周遭皮膚或指甲產生變化,就可能是缺鐵、缺鋅的徵兆,最好請兒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抽血檢驗。
沒吃飽?或口腔慾望未滿足?
一般來說,寶寶喝飽奶後會自然把嘴巴鬆開、身體呈現放鬆狀態,下一次進食時間通常是2小時以後。如果寶寶喝完奶半小時又想喝奶,就可能是前一餐沒吃飽。
用極端方式只會適得其反
有些孩子直到3、4歲還有吃手的習慣,讓不少父母苦惱不已,有人甚至會用打罵的方式企圖嚇阻寶寶。但用極端方式要孩子戒吃手手,只會讓孩子產生補償心理而吸吮得更厲害。李政翰醫師指出,1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可以聽懂大人的指令,此時不妨用言語和寶寶溝通,把音調降低再搭配搖頭,讓寶寶知道吃手的動作必須慢慢減少。與寶寶溝通時記得多點耐心,不要太躁進。
如何讓寶寶戒除吃手習慣?
方法1:將寶寶討厭的食物磨成泥塗在手指上
老一輩的阿公阿嬤總愛在寶寶手上塗萬金油、綠油精或甜辣醬嚇阻寶寶吃手。但這些刺激性的東西不僅可能會對寶寶的口腔造成傷害,也會讓寶寶產生驚嚇感,連帶影響寶寶的心理健康。此外,有人會在寶寶手指上黏透氣膠帶,但膠帶大多含有化學黏膠,寶寶吃進嘴巴也會造成風險。李政翰醫師建議,若真要在手指上塗抹東西,不妨從寶寶討厭的副食品下手,這樣做既能降低寶寶吃手的頻率,也沒有安全疑慮。如果寶寶不喜歡吃胡蘿蔔、南瓜,可以將胡蘿蔔和南瓜磨成泥塗在寶寶的手指上,如此一來當寶寶想要吃手時,因為聞到不喜歡食物的氣味,就不會再把手塞進嘴巴裡。
方法2:轉移寶寶的注意力
許多寶寶吃手是因為無聊,所以要隨時注意寶寶的動態,儘量不要讓寶寶獨處;尤其在寶寶睡醒後這段時間,最好不要讓寶寶獨自待在床上太久,否則寶寶又會開始把手塞進嘴巴啃啃咬咬了。提醒媽咪,陪伴是安撫很重要的一環。主要照顧者的陪伴可以讓寶寶有效轉移注意力,並在互動中得到滿足感。當寶寶做出吃手行為,不妨帶寶寶唱歌或拿玩具指偶說故事給寶寶聽。
方法3:訓練寶寶吃需要咀嚼的食物
要讓寶寶儘早脫離吸吮階段,可以考慮開始訓練寶寶吃需要咀嚼的食物,譬如將水果切片取代果泥,或用米飯取代寶寶粥,讓寶寶開始學習用吸管或水杯喝水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李政翰醫師表示,寶寶滿1歲以後就要讓寶寶嘗試吃有硬度的食物,訓練寶寶的咀嚼能力。
方法4:按摩、刺激指尖,使寶寶的觸覺獲得滿足
除了父母的陪伴,玩沙、捏黏土、堆積木、摳撕貼紙等刺激手指的感統遊戲也可以讓寶寶轉移注意力。寶寶的觸覺一旦獲得滿足,就不會再執著於吃手了。不過這僅限於6個月以上有抓握能力的寶寶。若寶寶年紀較小,可以改為撫摸或按摩指尖,寶寶獲得安全感,也能將吃手頻率降低。5、6個月處於長牙期的寶寶則可以按摩牙床、兩邊臉頰。